对王安石书法评论(王安石仅存于世的两幅书法墨迹)

发布日期:2024-12-22 11:04:04     作者:夶掱牽尛掱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snd256002.html     违规举报

在诸多古代文士和官吏中,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一个不愿让人抬轿 ,不嗜酒色财利,拒绝奢淫,也是唯一死后没有任何遗产的宰相。他品德高尚,为人质朴节俭,好学慎思,深通经术,不以自身荣誉进退为意,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就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王安石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政治上,王安石主张变法,想要通过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但是在书法上,作为宰相的王安石,所存于世的墨迹却遭到不小的争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王安石的书法真迹确实传世很少,现存公认的真迹只有两幅,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过从帖》,一幅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楞严经旨要》卷。从这两幅真迹来看,鉴赏观念不同,评价也就会截然相反。如果用传统的书法艺术鉴赏眼光,或者从世俗欣赏的喜好来看,那确实很难受到推崇和喜爱。


《过从帖》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可看出王安石用笔却沉稳有力,笔笔到位,其字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稳中有势,显见奇古风骨。

《宣和书谱》曾谈到:“荆公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是的,在章法上王安石略显急促率意,行笔较快,却毫无矫柔造作的痕迹,这是作者法古而出新的重要标志,全篇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郁的魏晋书家风气。


北宋王安石行书真迹《楞严经旨要》卷,纸本29.9×119cm,上海博物馆藏。

《楞严经旨要》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的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年六十五岁。


通篇布局有“斜风细雨”之势,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飘逸的韵味就在锋毫中表露出来。字体接近楷书而稍带行书笔意,墨色淡雅,点画清劲,虽然行与行之间很紧密,少有空白的地方,但并无缭乱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退隐林泉的心态。


王安石对笔画的安排,不论横、竖、撇、捺,还是转折迂回处,都蓄意突出个人特色。

此篇可归于三点特征:一是随意,笔底自然生发,多率意而作;二是奇古,有晋宋间人的笔墨,风度俊逸,飘逸不凡,格调很高;三是独创,不循法度,在书法渊源上难究其遵循。毕竟王安石行事非常有主见,故其书法也显露出独立特行的个性。


米芾曾说:“文公学杨凝式,人少知之。”黄庭坚评曰:“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就连后期南宋的朱熹和明清的一些书家也对王安石的书法有很高的评价。可见王安石的书法并不简单,他善于撷取前人之长,融为己意,捉笔出锋,娴熟自然,以表达他炉火纯青的韵致和性灵的流泻。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最不缺乏的就是争议,即使王安石的书法备受像米芾、黄庭坚、朱熹甚至是苏轼这样的书法大家推崇,却仍然有其他书家的不同发表看法。

叶梦得曾在《石林燕语》说:“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意思是说王安石的字使人感觉极尽丑化、诋毁之意,居然都能把落款“石”字写得像“歹”字,实属不该。

据坊间传闻,王安石曾给皇帝上奏章署名时,将自己的名字中“石”字写成“歹”字,使皇帝看后大惊,以为王安石要起歹心,有造反之意,因此还差点被杀头。可见王安石的字有这么多得争议是有原因的。

你感觉王安石的书法如何?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吧!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snd25600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