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睦为什么孩子会有抑郁症(孩子得了抑郁双相)

发布日期:2024-12-22 04:03:09     作者:短短短短命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ssp255216.html     违规举报

我们晴日心理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的、深入的发现:

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我们不断在文章和视频中分享、阐述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患者父母的认同。不过这仍未能解开他们的疑惑:“我们知道孩子得病与过去的经历有关,那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加快康复?”

确实,父母对疾病的病因有客观、理性和深入的理解,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具体改变和行动也很重要。孩子能否加快康复,与父母的表现有重要关联。以下总结了几个简要建议。

01、稳住心态,先学习科学知识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强迫症,还是双相障碍,父母感到焦虑是人之常情,但这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甚至恐惧中时,要及时给自己来一个提醒:我之所以焦虑、恐惧,可能是因为了解信息不全面,或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误导,因此很可能陷入了灾难化思维。

这里所说的“信息”,往往就是指父母从精神科医生、互联网处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疾病信息,尤其是关于双相障碍。

很多父母从没听过这个诊断,就诊时医生也没有时间充分介绍,他们只好上互联网找答案。

但互联网上关于双相障碍的信息比较落后、而且不全面,整体传递出较悲观的一面。比如“双相预后不良”、“需终身服药”、“属于重性精神病”等信息,这如同一道晴天霹雳,令家长感到震惊,继而焦虑,甚至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时候,这些信息甚至是从某些精神科医生的嘴里说出来的,更加令家长诚惶诚恐,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医生说的那样,陷入灾难化思维。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当时他第一次去精神科就诊时,是由母亲随同的,而他的父亲因出差而无法一起前往,但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情况。

随后,患者母亲打电话告诉父亲,儿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医生说这是重性精神病,可能要吃一辈子药。这位患者的父亲立刻崩溃,并坐在机场大厅的地上痛哭,“当时觉得我的孩子这辈子都完了”。

这些信息不能说都是错误的、骗人的,这确实是过去某个很长的阶段里,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而得出的临床经验和总结。

但它们只代表了精神医学单个学科、在过去某个阶段对双相障碍的诊疗经验总结和概括,并不代表当下的每个个体。近几年来国内精神科不断发展,临床治疗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这是前所未有过的。而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康复环境和条件不同,过去统计得出的概率并不能决定个体病情的走向。

另外,国内外现行精神障碍诊疗体系基本属于症状学诊断,并非病因学诊断。也就是精神科大夫仅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搜集症状、下诊断,并不探究背后的原因,也不懂得这些问题在其它学科里有怎样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可当青少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往往表现为认知、情绪、意志力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还通常伴有学习障碍。这涉及了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

所以,精神科医生对孩子下的诊断仅代表了这一学科的标签,而不是孩子就是这个标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家长感到极度焦虑、恐惧时,往往就是把精神科的标签看得太重了,而不具备其它学科关于这些问题的科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一定要多学习、多了解。尤其是要掌握科学的、跨学科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还有国内顶尖精神科专家对疾病的最新解读,才能从更全面、更高的知识层次看待孩子的问题,降低焦虑和恐惧。

02、有意识地为孩子修复创伤

孩子之所以患病,“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最主要的根源。父母最好对心理创伤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病理性记忆和记忆再巩固概念。

以下推荐2本关于心理创伤的书籍:

第一本是《创伤与复原》,是美国顶级心理创伤疗愈专家朱迪思·赫尔曼的著作,对于心理创伤的来源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本是《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是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范德考克的著作。书中通过充分的临床证据,分析了心理创伤对大脑、躯体、情绪、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巨大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本书有助于患者家长进一步理解“心理创伤”,进而理解孩子出现问题和目前种种症状的原因。

不过,这两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位专家对心理创伤的分析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他们在临床中所修复的创伤基本是患者能想起的、说出来的创伤记忆。

但我们通过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患者在外显记忆层面记得的创伤事件,与内隐记忆层面的很可能有较多细节上的差别。

也就是患者虽然记得那件事,但具体的经过记得不准确了。而这些细节往往与情绪、行为症状息息相关。

还有,大部分患者都在幼年、童年经历过心理创伤,这也是患病根源的其中一方面。可他们通常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或至少印象模糊了,只能在深度催眠下,到内隐记忆层面去寻找。

对心理创伤的理论有所了解后,父母可以开始寻找孩子可能遭受过的心理创伤,有一些事件是孩子记得的,一提起就不开心的,这明显是心理创伤。

而对于他们已经忘记的,要靠父母有意识地追溯到孩子婴幼儿、儿童时期,反省当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

比如,是否对孩子有过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忽视、贬低,或者要求过于严厉、多次违背承诺、爱说教、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等教育方式,这都有可能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回想起有,可以在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道歉只是其中一步,还需要父母持续地作出改变,积极弥补,才有可能更好地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曾对孩子造成这么多心理创伤后,非常懊恼,甚至自责、自罪中,“孩子遭罪都是因我而起”。

父母有悔过之心是好事,这是自我反省的前提。但是自我反省不等同于自责自罪,责备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自己也出现抑郁症状。如果父母自己也成半个病人了,就更难帮助孩子加快康复了。

有些父母出于内疚,一味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甘愿承受孩子的暴力攻击。孩子也容易因此变本加厉。

我并不同意父母采取这种方式“弥补”孩子,这不仅不能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进一步加大亲子隔阂,并加重孩子的偏执型人格。

父母应该建立“底线思维”。比如可以允许孩子指责父母,释放对父母的怨恨,而且父母这时不能反过来批评孩子,甚至打孩子;但孩子打父母绝对不行。

若孩子不小心触碰底线,在情绪激动时多次无法控制自己,那最好到精神科复诊调整药物,甚至接受住院治疗。一旦这个底线建立了,父母要说到做到,双方严格遵守。

父母还要提升婚姻质量,在整体上改善家庭氛围,为孩子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时候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来自于父母激烈的争吵和矛盾,或者父母单方面对另一方的指责和贬低。

所以孩子患病后,父母一定要积极解决夫妻间的矛盾,避免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避免互相指责。若夫妻关系不良,无法自我调整,可寻求婚姻治疗。

如调整失败,两人分开可能是更理性的选择。但即使离了婚,彼此之间也最好应该保持理性的关系,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否定。

如果父母能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还应分析曾经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的情绪和观念问题到底从何而来。这往往受到父母各自原生家庭、成长时期所处的时代和经历有关。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也是曾经的“受害者”。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层面,父母才能不过分自罪自责,也不是一味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时代,而是意识到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原生家庭代代相传的不良影响从孩子这里“拦腰斩断”,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性格,造福下一代。

03、避免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是孩子患病的另一个元凶。

病理性正性情绪主要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过度夸奖有关,比如老人家、父母等长辈总是夸奖孩子聪明、天才、就是比别人棒、以后考清华北大之类的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的目标有错误认知,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升学时只愿考虑最好的学校,接受不了批评和一时的失败。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特征,那最好要回顾孩子过去是否接受过过度夸奖,并从现在起就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

父母还可以向孩子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解释长辈们以前的评价只是表达认可和期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活成那个样子才算“成功”。

就算真的要设立比较高的目标,那也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奋斗,需要经历过失败和磨砺,而不是一步到位,也需要“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

当然,不对孩子过度夸奖并不是不对孩子表达肯定,我们不能走这个极端。当孩子在某阶段取得一些成绩时,父母要及时地、具体化地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比如认可他们坚持练习,灵活地运用了知识,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等等;当然,背后可能还有师长、父母和同学的指导和协助,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归因。

04、寻求合适的治疗

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起到的作用并不亚于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的心理咨询,能明显改善孩子的症状。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临床治疗。

对于绝大部分中度到重度的患者来说,利用药物和物理治疗,再结合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有必要的。

尤其当孩子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有自杀行为、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或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难起作用,甚应第一时间接受精神科药物或物理治疗,控制病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病情比较稳定后,父母可带孩子尝试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青少年患者最好避开精神分析流派,以免恶化亲子关系;可优先考虑获得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家庭治疗。

此外,运动疗法、营养疗法都可以尝试,但前提是孩子的病情已经明显有好转,处于康复阶段,而不是靠这两个疗法来治愈疾病。

05、其它的建议

孩子患病后,或多或少都伴有学习问题,其实这是出现了学习障碍。学习青少年、儿童的主要任务,很多父母因此心急如焚,巴不得孩子马上开始恢复学习,不再落下学业。

可这部分父母要分析主次和先后。目前孩子的当务之急是缓解精神心理症状症状,然后才能缓解学习障碍,逐步恢复学习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认知也比较理性,跟父母的关系也比较好的时候,父母再抓紧机会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为孩子后续复学打好基础。

当孩子恢复了自信和学习动力,后续仍有很多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学历。我们要用“时间思维”、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 #抑郁症# #青少年双相#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ssp2552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