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4-12-22 10:48:29     作者:知道麽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tbk239427.html     违规举报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0日电 题:内蒙古:生态富民闯新路 向“绿”而行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魏婧宇、安路蒙、王靖

北疆风景美,草原花盛开。脱贫致富之花、生态文明之花、经济转型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不懈厚植生态底色,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闯新路、开新局,谱写出绿富同兴的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嘎查周边的科尔沁沙地治理情况(2020年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进门窗明几净、出门就业增收……在穷山沟憋屈了60多年、曾是贫困户的赵玉娥做梦也没想到,“不但住进城里的楼房,还在家门口打上称心的工”。

赵玉娥居住的福安小区紧邻乌兰察布市高铁卓资东站,有5个安置小区、5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楼,5500余名像赵玉娥一样的贫困人口被安置于此。2019年,赵玉娥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4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水电暖气全有,连家具都是政府配置的。

“挪穷窝”更要“断穷根”。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刺绣扶贫车间内的工艺品展示区,前来参观的游客在拍摄展品(2019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5个安置小区都有扶贫车间,2000余名贫困人口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曾担心“进城咋生活”的赵玉娥在扶贫车间做服装缝纫工,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家,每月工资3000元,和过去三间破土房、十亩薄旱地的穷日子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

曾任内蒙古扶贫办主任、刚转任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的么永波介绍,全区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都用在产业扶贫上,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

一大早,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套海村72岁的脱贫户张凤彩邀上几个姐妹,一起到村里的笤帚手编合作社工作。“我每天能捆扎十几把艺术笤帚,每把手工费是9元,一个月能轻松挣2000多元。”张凤彩边捆扎笤帚边高兴地说。

巴林左旗打造的笤帚制品产业,已累计培训贫困人口千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昔日扫地扫炕的土笤帚,衍生出保健捶打棒、生肖摆件等十几类创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土笤帚“扫”出新生活。

锡林郭勒盟的肉羊产业、兴安盟的刺绣产业、通辽市的肉牛产业、阿拉善盟的骆驼产业……脱贫攻坚以来,内蒙古每个盟市都结合优势壮大地方产业,扶助贫困人口产业脱贫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黄沙沙”变“绿岭岭”“金蛋蛋”

5月的内蒙古,绿色从东向西延伸。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育苗基地内工作(2020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说。

在锡林郭勒盟,2.24亿亩草原正在进行“带薪休假”。每年4月上旬,锡林郭勒草原进入牧草返青期,全盟各地根据牧草返青时间进行不少于30天的休牧,并对实施休牧的牧户发放补贴。

春风吹过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柠条随风摇曳,泊江海子碧波荡漾,遗鸥、蓑羽鹤等鸟类在水中嬉戏。如今的“候鸟天堂”泊江海子曾一度干涸,当地从2015年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泊江海子重现生机。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周边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情况(2020年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兴安岭林区正在进行从“卖木头”到“卖碳汇”的转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在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便开始探索实施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

家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的牧民特木热,见证了家乡草原“由绿变黄,又由黄返绿”的变化。“十多年前,家里草场比现在小很多,但羊的头数却多了不止一倍。”特木热说,“超载破坏了草原生态,也带不来好收入。”

当地政府为牧民科学核定载畜量,并推广更精细、智能的养殖方式。如今,虽然特木热家羊的数量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但品质得到提升,收入不降反增。

生态的好转为各地群众带来五彩斑斓的生活,“黄沙沙”变“绿岭岭”“金蛋蛋”的故事,在内蒙古各地发生。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周边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情况(2020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人工挖”到“5G ”的绿色能源之变

依靠“羊煤土气”的传统资源优势,内蒙古曾连创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然而近十年,内蒙古一度面临“一煤独大”、生产粗放、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

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发展天花板,内蒙古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一条绿色“重生”之路。

大路,是鄂尔多斯市黄河岸边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却因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蝶变。大路工业园区内有80余个煤化工项目,乌黑的煤粉送入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如矿泉水般清澈的柴油,或转化为保鲜膜、塑料水杯等产品。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近年来,内蒙古紧跟能源技术革命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大老粗”的传统产业转型“精细化”。

坐在控制室内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通过手机实时监测井下采煤情况,是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龙王沟矿井“95后”矿工刘斌杰的日常工作。这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目前已实现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探放水。

这是内蒙古“5G 智慧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数十万矿工实现从“人工挖”到“5G ”的转变。

农牧业也在转型升级,古老草原与崭新时代同步。以驼乳驼脂为原料的化妆品生产线在阿拉善盟投产;全区草原肉羊、向日葵产业跻身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天赋河套”绿色农畜产品通过电商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内蒙古开枝散叶。“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地乌兰察布、通辽“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内蒙古首辆氢燃料重卡在包头市下线、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乌海市投入使用。


3月17日,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内,一家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进行风叶壳外部补强作业。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3月17日,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内,一家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内监视风叶合模过程。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脱胎换骨,向“绿”而行。摆脱传统能源依赖的内蒙古,寻求新的经济动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tbk23942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