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隔音从哪里开始(看完这里也不迟)

发布日期:2025-01-22 01:53:33     作者:愛很難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tqe143661.html     违规举报

一、汽车隔音

汽车隔音产品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一群汽车音响发烧友为了能够更好的享受到汽车音响所带来的乐趣而开发的,这些产品既是可以降低行驶过程中车内的噪音,又可以提升汽车音响的音压和音色。所以说汽车隔音原本是为真正热爱汽车的享乐主义者而创立,目的是让更多车主的生活得到完美的升华享受更美妙的驾驶乐趣。到了现在,汽车隔音产品已经成熟,已经成为了单独的改装项目。价格更低性能更好,大多数的人都可以享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的生活。


二、汽车主要噪音来源

1、发动机噪音,除发动机体发出的机械声外还包括进气系统噪音,即高速气体经空气滤清器、进气管、气门进入气缸,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气动噪音。发动机噪音主要从挡火墙和驾驶室的前底板部位传入驾驶舱。

2、减振:汽车的外壳一般都是由金属薄板制成,车辆行驶过程中,震源把它的振动传给车体,在车体中以弹性波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薄板受激震动时会产生噪音,同时引起车体上其它部件的振动,这些部件又向外辐射噪音,在该传播途径上安装弹性材料或元件,隔绝或衰减振动的传播,就可以实现减振降噪的目的,可用的减振措施主要有隔震减振和阻尼减振。


3、密封:大量试验表明:车内整体噪音的控制与车体的密封性能密切相关。好的密封可以有效降低车辆整体噪音,尤其对高速行驶过程中的风噪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扰流是引起风噪的根源——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身某一部件处会出现周期性气流分离,涡从车身两侧拖出,顺气流方向移动,从而产生噪音。预防这种噪音产生的办法是尽量避免产生气流分离并用恰当的方法扰乱周期性的尾流。隔音方法就是用某种隔音材料将声源与周围环境隔离,使其辐射的噪声不能直接传播到周围区域,从而达到控制噪音的目的,隔音的要素取决于隔音材料的厚度和密度,由于车内空间有限,车内隔音材料主要采用高密度材料,才会有好的隔音效果。

减震是汽车隔音的重要环节?因为车身都是由金属薄板制成,80%的汽车噪音(如发动机噪音、轮胎噪音)会通过车身钣金和框架的振动传递到驾驶室里的,并且这些噪音在传递过程中会带动车身金属板振动,产生二次噪音,所以如果想降低汽车噪音需要在车内使用大量优质高效的减振材料。

四、汽车哪些部位需要隔音处理

第一:是引擎盖防火隔音,它最主要是吸收引擎运转时的噪音,并且还有隔热功能,能有效保护引擎盖原厂烤漆,避免长时间高温使得烤漆变色甚至脱落。


第二:是车厢内中央底板、后车厢底板的制震及防潮吸音,最主要的功能是处理在高速行驶时钣金件振动共鸣,及由轮胎传入的路面噪音,和排气声导入后箱的共鸣音压。

第三:是车门体钣金减震吸音 ,可降低行车时,车门钣金因较薄生成的共振,或是因车龄老旧、长期在崎岖路面行驶下,因金属疲劳与车身扭动而生成的杂音,并有效帮助改装音质较好的音响喇叭后的音色质量。

第四:是车门内饰板隔音,可降低行车时,门内饰钣因与零件松脱造成的杂乱噪音。有效改善音响系统在内饰板上引起的不规则震动噪音,是提高音响质量的最佳施工部位。


第五:填充a、b、c柱,三者通过内部空腔连为一体,是噪音传播的重要通道。通过a、b、c柱,风噪、路噪、车体震动噪音可轻松的传入驾驶舱。对于抑制a、b、c柱噪音的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环保、阻燃的发泡胶将a、b、c柱腔体填充。可是这种处理方法会给日后带来很多的不便,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因此本网站不建议大家使用。

第六:是车门隔音密封条,最主要的是加强车门和车体门框的密封,有效减低车子高速行驶的风切声,最主要是让车厢内的气密性更佳,使用后在车门关闭时可明显感觉到高档轿车的压耳感,这也是检验车辆驾驶舱密封性能最简洁有效的方法。

第七:是前后轮弧及翼子板减震、隔音,这里是底盘噪音最常传入的地方,行驶时避震器所导入之异音,轮胎与路面及碎石与钣金件所生成的摩擦及撞击杂音通过前后轮弧及翼子板的震动很轻松的就传入到驾驶舱。这些部位减震吸音施工后能明显降低因路面与避震器所引起的噪音,效果是很明显的。


第八:是引擎挡火墙隔音、仪表座下层加强隔音。引擎是汽车自身最主要的噪音源,也是离驾驶人最近的噪音源,加强仪表板下部的隔音,能抑制引擎转速拉高时传入车室内的高频音压,是阻隔引擎噪音效果最明显的部位。防火墙朝向引擎一侧的吸音处理,是吸收引擎高频噪音的最佳施工位置。。

最后则是室内车顶隔热、隔音,除了能有效阻隔太阳酷晒,防止车厢内温度直线提升外,在强化车顶钢板后,更能有效减少下雨时之雨滴撞击声。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tqe14366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