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演员表(孙敬克那些年那些人)

发布日期:2024-12-22 10:19:58     作者:下一个是我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woh154224.html     违规举报


编者按

十五年前,孙敬克带着全家的希望和祝福踏入河南农业大学,开始了三年读研之路。初来乍到的不安很快被老师的关心、同学的热情所冲散,三年的相处氤氲成心底最美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跟随孙敬克的脚步,听一听被他珍藏在心底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孙敬克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遗落的美好。转眼间,研究生已经毕业十五年了,但我仍然忘不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难忘师恩

2004年6月初,各位同学都已经选定了导师,我还没有着落。我忐忑不安地敲开了时任农学院院长李潮海教授办公室的门。李院长和蔼地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现场与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硕导,时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的李友军老师联系并向其推荐我。当时,李老师正在试验田里收麦子,大致了解我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我成了李老师的弟子。


李友军老师17岁考上大学,三年之后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被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小麦栽培专家胡廷积、马元喜教授,30岁晋升为副教授,35岁晋升为教授,曾经担任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00年,被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中心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22年恰逢李老师从教40周年,他把一切的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四十载栉风沐雨、不忘初心来路。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老师注重因材施教。他根据我的学术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因素,科学制订了个性化培养计划,围绕“保护性耕作”方向,系统指导我完成了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的全过程。求学期间,李老师每周都会打电话让我到办公室去,详细询问当前研究进展,分析讨论问题。三年的师生交流,使我掌握了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我至今受益匪浅。那时候,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刚刚升本,实验室条件较为简陋,但李老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格外慷慨,只要是试验缺少的试剂、仪器和耗材,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的需求。在他的悉心设计和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在治学态度上,李老师时刻严谨负责。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因为忙着找工作,所以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太上心。记得是4月底的时候,李老师让我把论文初稿发给他过目。几天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论文几乎每页都有被标红的地方,甚至连格式问题也被一一指出。见此情形,我顿时低下了头,感觉到无地自容。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论文要专心,集中精力,这样才能认真处理数据、构思结构、找到创新点,然后写一篇令人满意的论文。”我回去之后按照他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撰写论文,不但顺利通过了答辩,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如今回想往事,李老师是真正做到了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心系学生方面,李老师总是温暖如春。因为李老师在河南科技大学工作,所以我的试验田也在洛阳本地。刚到洛阳,李老师就给我安排了住处,还给我买了床、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每到传统节日,李老师都会召集我们在读的研究生,自掏腰包请学生聚餐,大家也都敞开心扉,汇报近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情况。时至今日,每当我回洛阳,总会第一时间向李老师报到,李老师经常携家人设宴款待,陪我一起喝洛阳特色早餐——铁谢羊肉汤。这份细腻的关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除去家人,也唯有李老师能做到。


另一个令我铭记于心的就是国家小麦技术研发中心的郭天财老师。郭老师多次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调研小麦生产,大家趣谈为“御用郭小麦”,是我们眼中的“小麦界的袁隆平”。

记得2006年6月初,在我国农业科学领域有“南袁北李”之称的李振声院士到河南省考察指导工作。时值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2006届研究生论文答辩,那天我们04级的研究生也赶来观摩学习,大家聚在院子里一边谈论着下午进行的答辩会,一边议论着李院士到河南的事情。大概快两点的时候,郭老师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了。原来他那天和胡廷积教授以及省里的领导,陪李院士去位于温县的国家粮丰工程超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现场。为了不耽误下午的答辩会,郭老师驱车一百多公里,来不及吃午饭就赶回来了。郭老师坐在楼前的台阶上,掏出随身携带的方便面就啃了起来。看着郭老师泛白的头发、憔悴的背影,我的内心满是感动。

除此之外,我与郭老师间也有一件令我终身难忘的事情。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家出了点状况,还欠两千多元学费没有交,一时间也没法凑齐。我硬着头皮敲开了郭老师办公室的门,郭老师得知我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拿出银行卡,让他的学生去银行取了几千块钱,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等我上班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及时还钱并且写了一封感谢信。农大的学生多是农村出来的,家庭困难的甚多,像冬天送棉袄、开学垫学费等类似的事,郭老师不知道做过多少次。回忆至此,我不由感叹,郭老师作为一位在全国小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心里满满的只有科研和学生,没有其他。

林同保、马新明、贺德先、赵全志、王同朝等老师,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视野,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前沿,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同门情深


如果说在读研的时候遇到一个好导师,是一辈子的幸运,那么遇到我的三位师姐、师兄,感觉更像是一种缘分。我们相互帮助、相互依靠、相互呵护,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有新的长进,那种感觉并非完全源自友谊,更像是兄弟姐妹间的亲情。

大师姐吴金芝性格温婉大方,骨子里带着一股儿温柔。我入学的时候她那年刚硕士毕业,留到河科大工作。她做事认真,每天不是去上课,就是在备课,对待教学科研有股钻劲儿。她和我们住上下楼,有时候和我们一起搭伙做饭,一起逛街,一起去白云山看日出。大师姐就像上天给我们派来的姐姐,让我们感到每天都很充实、很愉快,也减少了课余时间的寂寞和对亲人的牵挂。

二师姐熊瑛聪敏好学,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在读研期间就发了多篇核心论文,还通过了英语六级。第一次到洛阳的时候,那时我还没有手机,就在固定电话里和二师姐约好了到达的时间,等我下了列车,晃晃悠悠地坐着公交车到了终点站,二师姐已经在站牌等候多时了,让我感动不已。等安顿下来,她跑前跑后带我去熟悉实验室环境,提前了解实验基本操作,还带我去熟悉学校周边环境。

大师兄黄明比我高一届,踏实稳重,能够给其他人带来一种安全感。我和大师兄同居一室朝夕相处了两年,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我们俩的研究课题一样但方向不同,我算是在大师兄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研究。我们一起去试验地播种,开沟、踩排、排种、插牌、点播、覆土等流程一气呵成;我们一起去田间调查和取样,喜看微风吹过麦田翻起绿浪;我们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衣服被溅到的化学试剂腐蚀成一个个小洞。

大师兄是新县人,能做得一手好菜,信阳腊肉、信阳糍粑、板栗焖鸡、固始旱千张等信阳菜样样精通,美味好吃又过瘾,关键还很解馋,以至于我以为信阳人都是美食家。我的厨艺,就是从大师兄这里开始入门,然后又得到指点和提高的。我们同门几个经常一起做饭,师姐们负责洗菜,大师兄负责掌勺,我则负责洗碗,成了读研期间难以磨灭的回忆。

切磋长恨我空疏,甚喜同门各起予。三位师姐、师兄继承了导师的衣钵,后来又读了博,评上了副教授,聘为了硕士生导师,在传道授业、潜心树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我则忙于工作而疏于学术,辜负了导师的教导之心。我们几个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年总要见上几面,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我的女儿也认了大师兄、大师姐为干爸干妈,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同学友谊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建议年轻人,尽可能与更多优秀的人同行。我很庆幸在读研期间遇见了一群优秀的同学,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我一生来说美好和难忘的回忆。

我们04级农学院研究生共分了两个班,作物栽培、育种和植物学组成了一个班。刘木森担任班长,李浩川担任支书。

刘木森是一个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的人,每次学校有通知,他总是第一时间通知到我,还帮我联系了勤工俭学岗位,申请了临时困难补贴。他工作认真负责,总是考虑别人的比较多,考虑自己的比较少,如今已成长为河南省农村农业厅的一名处级干部。

李浩川,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科研上都比较细心。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并随时帮我们协调解决。他还主持了党员支部大会,通过了我的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他后来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现在已经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硕士生导师。

姬兴杰,我们班最好学的同学之一。每天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是在宿舍里学英语。2005年11月份的时候,河南省举办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龙门石窟景区免费开放,他和几位同学相约而来,晚上在我宿舍里打了一宿地铺,第二天我们一起挤进了龙门石窟。据说当天,涌进去的人达30万之多,出来的时候步行了十几公里才打上车。我们如今聊起此事,仍感慨万千,满满的都是回忆。后来,他考上了中科院,现在已是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查菲娜,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是我们班的开心果,有她在地方就会有欢声笑语。她师从郭天财老师,也是我和国麦中心联系的纽带,总是把国麦中心的通知及时传递给我。她当时还是我本科同学曹璞的女朋友,后来又结为了夫妻,有了这层关系,同学间友谊更加牢固。现在,她已成为省气象局的一名处级干部。

崔志青,是我研究生期间无话不谈的好同学、好朋友。因为我那时常去洛阳做试验,在学校就没有安排宿舍,每次从洛阳回来,我总是去找他借宿。白天,我和他一起去他实验室,晚上一起回宿舍,谈人生、聊理想。后来他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如今成了安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先进工作者。

还有扶定、聂胜委、何建国、吴少方、王哲、宋晓等同学对我帮助很大,没齿难忘,如今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人间最贵是亲情

读研是一种选择,一种经历,一种磨练,它既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要做好取舍的准备。我能读完研究生,与家人的付出和牺牲是离不开的。

参加完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那年春节前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路面特别的湿滑。父亲此时已经身体不太好了,身患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丧失劳动力多年,行走多有不便。村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父亲是一个讲礼节的人,执意要去吊唁。我们劝他不要去了,他趁我们不备,去了三次,摔了三次,最后一次被人抬了回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站起来过。我在父亲的病床前搭了一张小床,夜间和衣而睡以便照顾父亲,晚上父亲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我也起床了一次又一次,就这样度过了整个寒假。

研究生复试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只能上自费,我很犹豫。毕竟大学毕业以后已经23岁了,如果继续读研,意味着自己还要向家里伸手要钱,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用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父亲瘫痪在床,供我上完大学已属不易,实在不想让家庭生活更加拮据。

母亲一辈子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也不知道什么是研究生,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很重视子孙的教育和学习。面对农村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和村民的质疑,她总是淡淡一笑:“只要孩子能上进去学,那就让供到他上不进去为止。”她和几个姐姐一商量,姐姐们一致同意,大不了咬紧牙关再多打三年工,一定要把书读完。

我研三那年冬天,有一天晚上特别的冷,北风刮的呜呜响,我不由自主地给家里打个电话。母亲接的电话,嘱咐了她几句天气冷了,要注意身体,又问及父亲的状况。母亲说,刚喂过饭,正准备睡呢,电话那边也传来了父亲的咳嗽声,我就放心地挂了电话。晚上十点多了,家里突然又打过来电话,我心里隐隐感觉有点不安,母亲带着哭腔告诉我父亲不行了,让我抓紧时间回家。我赶紧给导师请个假,坐上了第二天清晨第一班回老家的列车,等到家,家门口已经搭起了灵棚,父亲已经躺在灵床上,与我天各一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处理完父亲的后事的很久一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如果我不读研究生,早点工作,也许父亲能多活几年,能看见我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那该多好啊。后来,我也梦见过父亲多次,他用慈祥的目光盯着我写作业,也许那是他对我的期许吧。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渐渐地明白,乐观和爱才是生活的解药,今天不容易,明天会更难,但后天终将美好,这也成了我以后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

从文化路95号到天津路70号


河南农业大学位于郑州市文化路95号,河南科技大学周山校区位于洛阳市天津路70号,那里是周山脚下一个又高又长的坡,据说学校后面的周山上埋葬着东周周敬王、周悼王、周定王和周灵王的王陵。那些年我不知道在两地之间来回奔波过多少趟。

每周五下午我就坐上公交车直奔郑州火车站,然后排队买去洛阳的火车票。如果运气好的话,买上两点多的车次,穿越陇海线上的九个隧道(俗称九连环)到洛阳是四点多,再坐上11路公交车到达终点站,不耽误吃晚饭。周六一早,再辗转几趟公交车和县际班车去孟津送庄镇取样,中午在送庄村吃饭,下午干完活再回河科大。周日上午去实验室整理材料,下午再坐火车回农大,这样的旅程我也不知道重复过多少次。


读研就好比人生的成长,总得经历一段至暗时刻,才能迎来曙光。读研犹如一场登高之行,向上走的路,注定艰辛困苦;向下滑坡的路,势必如一抹烟。越是向上的路就越不好走,往回退又有万般的不甘心,心里一股孤独与痛苦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孤勇者,只有坚持登上山顶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研一,对一切都很新奇,满怀希望与憧憬,每天上课或者泡实验室,偶尔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发现学业的压力要比本科时更大一些。研二,学业更加繁重,开完题后每天不是做课题,写论文,就是泡在实验室做大量的实验。研三,感觉时光匆匆,刚把试验做好就到了毕业时间了,忙着准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考博的人选学校积极备考,找工作到处投简历,大家都在期待着更好的未来。

我们毕业那年,我校作物学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院校唯一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农学院研究生毕业座谈会上,林同保老师向我们宣布了这个喜讯,并期许我们前途一片光芒, 在今后各自的人生路上继续意气风发地走下去。

每一个优秀背后,都有一段默默扎根的时光;每一次成长背后,都有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熬得过山穷水复,岁月自会赠你柳暗花明。感谢读研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都成了我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一直激励着我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孙敬克,河南农业大学2000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4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校友,现任河南城建学院退休职工工作处副处长。


本期编辑:牧晓怡

图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woh15422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