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羊皮鼓(非遗文化凉州攻鼓子渊源考)

发布日期:2024-12-22 03:46:48     作者:一世缘缘圆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wuk153871.html     违规举报

“鼓手身着黑色武士装,头戴英雄巾(或幞帽),上插二尺彩色雉尾,脚蹬青云靴(或圆口布鞋),画着立眉怒眼的钟馗脸,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西部人豪放粗犷的气质尽显其中。”

“凉州攻鼓子表演者都是男性(现已有女性鼓手),鼓手装扮很有特色,表演者全身以黑色为主,头上戴着在帽顶两角留孔的黑幞帽,左右两侧各插一根野鸡翎,红色扇形纸花插在勒头带的左、中、右三边,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夸衣),黑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快靴(或圆口布鞋)。表演者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翘,他们腰挎攻鼓子,手拿双鼓槌,在当地有‘黑旋风’之称。”


凉州攻鼓子表演

这两段,是对凉州攻鼓子鼓手外貌特征的描写。攻鼓子传统上是凉州社火的组成部分,只在春节闹社火期间表演。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攻鼓子演变为一种鼓乐鼓舞表演形式,表演时间和场合没有了限制,开始参加各种文艺表演和商业演出。

一、凉州攻鼓子鼓手的脸谱

鼓手在表演时,一般要绘制脸谱,其谱式较为复杂,因为许多人不知其来历和寓意,便有了“画着立眉怒眼的钟馗脸”的说法,以为画的都是钟馗。在一些表演场合,也可能简单化妆,不画脸谱,所以就有了“表演者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脂粉,眉毛粗而上翘”的说法。


凉州攻鼓子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为鼓手绘制脸谱

目前,凉州攻鼓子主要由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子(寨子村)的杨姓传承。根据杨新年先生绘制的《凉州杨氏社火化妆简谱》,杨氏社火脸谱,也就是凉州攻鼓子脸谱包括以下三类。

(一)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把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搭配起来,成为:子鼠丑牛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种动物名称就是十二属相,每年用其中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每十二年一个循环。

《凉州杨氏社火化妆简谱》有完整的十二生肖脸谱。


凉州杨氏社火十二生肖化妆简谱:子鼠

(二)六十太岁

农历干支纪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准确、巧妙、谐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天干有十项: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干,十二地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六十项用来纪年,就是干支纪年。从甲子年、乙丑年开始,到壬戌年、癸亥年截至,共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称作六十甲子。

干支历法与人的生年和出生后的流年相对应,叫元辰或者太岁。太岁为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可以分为本命太岁(也称生年太岁)和流年太岁(也称值年太岁)。本命太岁指一个人出生年的干支,是主终生的;流年太岁则是定一年四时吉凶祸福的。

到了清代,术数家、道家将六十年为周期的太岁,与我国历代杰出的六十位贤臣良将对应配合,形成了每年的值年太岁,六十年循环一次。

例如,排在首位的为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甲子太岁原名杨任,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他本是商朝大夫,因为进谏被商纣王挖去双眼致死,被道德真君救下后,用金丹放在他的眼中,使其眼中长手,手中长眼。

在明代时,甲子太岁重生,原名金濂,又名金辨。金辨在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升为佥部御史,协助处理宁夏地区的军事事务。在任内,金辨举贤任能,办事公正无私,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劝谏皇帝扩大范围褒奖对赈灾有功之人,得到了一致好评。


凉州杨氏社火六十太岁化妆简谱:甲子太岁金辨

(三)祈福文字脸谱

在《凉州杨氏社火化妆简谱》中,还有一类祈福文字脸谱,书写“福寿永康”“家和万事兴”等文字,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凉州杨氏社火化妆简谱:福寿永康

二、凉州攻鼓子鼓手的服饰

目前,攻鼓子表演者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以黑色为主。这种黑衣装束显得武士沉着、 潇洒、 威武、 勇猛, 延伸了身体 的视觉效果, 营造了一种血战沙场, 势不可挡的外形效果。

他们头戴黑襆帽,左右两侧各向上插上野雉翅,帽子中央和两边缀以扇形的红色纸花,随着鼓手击鼓的节奏,纸花会像扇子一样一开一合。鼓手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白色纽扣),下穿灯笼裤,脚穿黑色圆口布鞋,鞋尖缀以红或白的绒球。


凉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饰

(一)十三太保衣

说起“十三太保”,大约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太原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有13个儿子,包括养子,都是勇将,都获得了“太保”的职衔,因此称作“十三太保”。其中,最后一人李存孝武艺超绝、勇猛过人。在小说《残唐五代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第一猛将。后来,一个团队如果有13个人,或者什么东西有13个组件,就会被冠以“十三太保”的名号。

从服装方面来看,满清时期兴穿一种无袖的坎肩,也称马甲、背心。其中一种称作“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族语,意思是“勇士”。其特点是,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盘扣,共13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巴图鲁坎肩,先为朝廷官员服装,故也称“军机坎”,后来在八旗子弟中广为流行。有的被加上两个袖子,称为“鹰膀”,更显英武。色彩方面,一般为黑衣白扣,有一种“夜行衣”的感觉。


凉州攻鼓子鼓手的造型、道具和服饰

(二)灯笼裤

鼓手穿的裤子,被称作“灯笼裤”,其实是一种中式练功裤或运动裤。灯笼裤大多用柔软的绸料或化纤衣料裁制,中间宽松,裤腰、裤脚收紧,形似灯笼,轻松舒适,适宜做剧烈的运动。


中国传统灯笼

(三)野雉翎

攻鼓子鼓手头插两根野雉翎,美其名曰为“ 招子”,取 “上净天宇, 下扫风尘”之意。

在京剧中,雉翎是一种常见的行头或者道具,亦称翎子、雉尾。雉翎的制作材质取自雉鸡尾翎,长三四尺,最长可达七尺,活鸡所取之翎为上品,死鸡翎则灵活性差。翎子两只为一对,根部装五至七层生丝彩缨,上饰孔雀翎花,下装弹簧竹制翎腿,用时插入盔帽两侧的翎管。

在京剧中,庄严、正统的人物与文职官员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琼、杨延昭、岳飞等。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物:

1.俊秀英武的青年将帅,即为小生行当中的“雉尾生”,如周瑜、吕布、杨宗保等。

2.武艺超群、刚健婀娜的女将,如穆桂英、刘金定等。

3.少数民族的王、侯、将、帅,如天庆王、金兀术等。

4.起义英雄或山大王,如黄巢、晁盖、窦尔敦。

5.神话戏中的神将、妖魔,如孙悟空、巨灵神、白骨精。

6.非正统王朝的武将,如曹操部下的八将均挂翎尾,如许褚、蔡阳

7.还有只插一根翎子的刽子手,含有贬义。

由此可见,雉翎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俊秀英武、武艺超群、刚健婀娜,如非汉族、非正统王朝、草莽英雄等属性,如神话色彩。


京剧中的雉翎装扮

攻鼓子鼓手头插野雉翎,其长度比京剧中使用的要短。其原因一种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存,也有可能是具有神话色彩,因为按照脸谱来看,鼓手扮演的是太岁神,生肖神的形象,集祈求神灵、祭祀先祖、欢歌丰收、庆祝胜利等功能为一体。

作者简介:赵大泰,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教育硕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wuk15387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