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一边哭一边笑(先别着急评价于和伟演得好不好)

发布日期:2025-01-22 03:17:15     作者:你像风吹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wxw261625.html     违规举报

剧版《大决战》已在6月末登陆央视一套播出,可以说是今年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重头戏。

果然一播出,它就毫无意外地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好成绩。


尽管本剧云集了一大批老戏骨,收视率高也是意料之中,可一些网友还是提出了一些疑问。

皮哥总结了一下,大致分为三个。

第一个疑问,是明明叫《大决战》,为何从19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拍?

我们知道解放战争大致分为:重庆谈判、国民党进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中国。

传统意义上的“大决战”指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如果从重庆谈判开始讲起,那为什么不叫《解放战争》?


第二个疑问,是明明是国共两党间剑拔弩张的战争,怎么本剧在第二集开始,两个小人物谈起了恋爱?

蒋介石秘密调军之时,我军也迅速在东北部署防御。

排长武雄关根据命令从山东奔赴东北,而他的未婚妻王翠云义无反顾地跑到东北去找他,两人在战争年代谈起了异地恋,这么一部史诗巨制,为什么要花费一定篇幅讲这个?


第三个疑问,则指向于和伟饰演的林彪。

在播出前剧组官宣了演员名单,唐国强、刘劲、王劲松组成的演员阵容备受关注。

不过最让人期待的是于和伟

他在《悬崖之上》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又凭借《觉醒年代》拿到了白玉兰视帝奖杯,可谓“影视两开花”。


这一次他在《大决战》中饰演的角色是林彪,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如何客观而又真实地处理林彪这样复杂的一个角色,不仅对于和伟是巨大考验,也会直接影响整部剧集的口碑。


然而奇怪的是,本剧已经播出了5集,于和伟版林彪全部的戏份加起来也就5分钟,甚至不如两个小人物戏份多,既然有于和伟这样的好演员,为什么不让他演个痛快?

皮哥第一时间追完了《大决战》的前5集,我完全能体会大家的不解之情。

其实全部的疑问,皆因30年前那部经典而起。

1991年,在建党70年之际,国家队出马,倾全国之力拍摄了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这三部曲成为了中国战争片的标杆。

电影中许多经典画面至今让人历历在目:辽沈战役万弹齐发,锦州城外浴血奋战,黄维军团长蛇式行军,这些场景已经成为绝版画面,无法复制了。


正因为珠玉在前,电视剧版《大决战》才会遭到如此议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是拿影版《大决战》的标准来要求剧版《大决战》的。

所以三大争议的焦点其实就在于,这种横向对比的标准是否合适?

这里我们需要先对两部作品的影像形式做一些区分。


一个是电影,一个是电视剧,创作间隔了30年,名字和题材虽然一样,但客观来说,两部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影版《大决战》三部曲加起来虽然有11个小时之久,但毕竟还是电影,而且被分成三部曲,刚好和三大战役契合,所以重点讲述三大战役是水到渠成的。

而电视剧版《大决战》一共有49集,一部电视剧的体量是不能“出场即打仗”的,这不符合电视观众的观看习惯,电视观众更喜欢娓娓道来的讲述。


而且武戏决定电视剧的下限,文戏决定电视剧的上限。

1945年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博弈十分精彩,是电视剧最好的切入点。

而且把“大决战”上升到抗日战争后国共双方对决的更高层面,重庆谈判确实是事实上的起点。


其次30年前和现在的创作环境不同,当时在举国体制下,主旋律影视剧走的都是“高大全”的路子。

大格局、大历史、大人物、大事件……

所以我们看到影版《大决战》拍的都是高层的博弈,放在当时十分精彩,但现在还按这个路子来拍,观众不一定会认可。

现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接地气”和“以小见大”,之前的高口碑历史剧《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在不少历史场景的打造上都使用了这一路线。

这一次在《大决战》时,我们同样也能见到这一创作手法,在第二集介绍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林彪等大人物出场后,迅速引出了小人物的故事。


武雄关和王翠云的爱情故事持续了两集,在很多人看来偏离预期,但从人文创作的角度来说却很有必要,也是以小见大的范本。

一方面,这种爱情信念可以给原本悲凉的战争年代增加一层暖色调,冲淡战争的硝烟。

而恋人相逢就是死别也更能直接体现战争的残酷,这种残酷也丝毫不弱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


另一方面,这对恋人的故事视角,也真实再现了东北特定阶段的历史面貌,体现了军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我军建立东北野战军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刚进入东北时,队伍发展很快,收编了不少地方先前伪军,部队纯洁性降低,期间甚至爆发了哗变。


所以武雄关和王翠云的人物支线可以说是以最直观的视角讲述了军队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后面在我党带领下,人民解放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现代化军队埋下了伏笔。

你看看,一重重寓意被浓缩进了一个爱情故事里,是不是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而且武雄关很快壮烈牺牲,这个角色作为引线的任务也完成了。

最后我们要说说第三个疑问,于和伟饰演的林彪

5集出场5分钟,这对于期待他的观众来说,确实短了点,可是对于和伟本人来说,这开场的5分钟已足够了


因为这是这部剧,在创作上故意做的减法。

首先,马绍信版的林彪生动传神,是多版林彪形象中难以撼动的经典。


而于和伟在出演林彪后,在外形上吃了亏,剧方就故意在前期压缩他的戏份,一方面减少他外形带来的违和感,一方面增强人物的神秘性。

这种“藏拙”战术,反而激发了于和伟的演技。

因为前期留给于和伟塑造人物的时间只有5分钟,他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场景,把林彪这个人物性格层面的复杂给勾勒出来。

我们通过简单几场戏,就能看出于和伟的表演功力了。

在第二集一开场,林彪第一次出场,结果在一群急行军里,他作为司令竟然骑着一头毛驴,而且还在毛驴上睡着了。


后来传令员叫醒了他,只见林彪带着起床气,白了警卫员一眼。


这个场景一闪而过,却全都是满满的细节。

部队在河北疾驰,林彪却在毛驴上呼呼大睡,你可以说他拥有一颗大心脏,可以理解成他因操劳军务而过于疲乏,也可以理解为他和下属是有着距离感的,双方一路没啥交流,毛驴上的林彪可不就犯困了吗?

林彪醒来后身体是慵懒的,可是他看传令员的眼神却是极其犀利的,透着寒光,这一下又把他不怒而威的形象体现出来了。


一个出场的小片段,就被于和伟演出了多个层次,我们不得不服。


接着我们来看林彪第四集里独自一人在地图上“下黄豆”的戏。

当时蒋介石调兵遣将,战火都要烧到眼皮子底下了。

可是指挥部里的林彪却还在气定神闲地用黄豆“排兵布阵”,从他的表情和动作上你看不到一丝惊慌。



随后外面传来枪声,当时的局势下很多人是高度紧张的,一个枪声就能把人吓得趴到桌子底下,而林彪却侧耳倾听,确定是有人打靶。

这时候细节来了,他揉了两个纸团,塞到耳朵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沉浸在自己的军事部署里。


他塞纸团这个动作说明,枪声是会让他产生杂乱心理的,可是接着他又“下棋”模拟战事,军事思路未受任何影响。

随后枪声不断,林彪终于坐不住了,丢掉纸团,走出去对叫停了打靶的一众将领。

随后他自己上前举枪,对着靶子一顿扫射,气势无敌。



随后细节又来了,战士报靶:一个七环,两个五环,其余脱靶。

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靶数七五五。

林彪内心其实很慌乱,可是他在众人面前永远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这个靶数暴露了他的惊慌。

林彪听到后,很快扭头说道:“行了,开会吧。”

寥寥数笔,林彪的复杂性格、当时面对形势的细腻心思,已经被于和伟稳稳拿捏住了。


当然,林彪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蓄能”,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他需要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所以于和伟的表演也是全程做减法,不仅戏份少,动作也少,全靠微表情小眼神来传递人物情感。

而“蓄能”的结果就是释放,随后的剧情里我们就看到林彪说了那句历史上有名的话:“我不要伤亡情况,我只要塔山!”


短短一句词,将林彪的冷酷、凶狠、坚决等特质全表现出来了,这句词极需要爆发力,而于和伟刚好是个爆发力极强的演员,他眼睛喷火,眉头紧蹙,吐出的台词极具穿透力。

这个片段也被剪进了预告片里,成为全剧一大高光时刻。


透过分析我们就知道,《大决战》前5集里,对于于和伟这样的演员,5分钟足够了,

而且这只是好戏的前奏。

我们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是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他直接领导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目前全剧只播出了5集,还在铺垫阶段,等到三大战役开打,才是于和伟真正绽放的时刻。


而首次出演林彪的他,用寥寥数笔抹掉了身型差异带来的偏见,让于和伟版林彪走进了大家的内心。

所以大家先别急着评论于和伟演得好不好,好戏还在后面,“真正”的表演,还没开始呢……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wxw26162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