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中张大彪最后结局(李云龙偏心同样能力出众)

发布日期:2025-02-02 02:38:27     作者:不必在一起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ygt164577.html     违规举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2005年上映的电视剧《亮剑》作为一部抗战剧,一改昔日抗战剧中伟光正的主旋律,将李云龙、楚云飞等人的优点和不足都表现了出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饱满的形象,至今仍是其他抗战剧难以超越的巅峰。

在《亮剑》中,作为主角李云龙的左膀右臂,张大彪和魏和尚可谓是能力卓著,各有千秋。

但是,在跟随李云龙抗战的过程中,张大彪成为一营的营长,而和尚则只能“屈尊”成为李云龙的警卫员。


看起来在李云龙麾下,张大彪比魏和尚更受李云龙重用。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

1、张大彪更适合带兵打仗

在电视剧《亮剑》中,张大彪是一出场,就是李云龙麾下的虎将。

在李云龙因违抗上级命令被降职当被服厂厂长时,李云龙曾经和丁伟提出他日要走张大彪,李云龙的原话是:“这个张大彪是个好手”。


好在哪里呢?静夜史认为张大彪有以下几个优势:

心细:在第一集苍云岭阻击战中,在坂田联队还不知道自己对手是谁的时候,张大彪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所以当李云龙问起对面敌人的番号时,张大彪对答如流;有全局观念:在苍云岭阻击战中得知上级让从俞家岭方向突围时,张大彪指出这里是鬼子包围圈的薄弱点,说明张大彪对战场情况非常熟悉;


聪明:在李云龙布置李家坡攻坚战时,张大彪脱口而出土工掘进;李云龙跟赵刚吹牛说自己没酒,眼睛一扫张大彪就颠颠地倒上;武力高强:在小说中,交代过张大彪曾是宋哲元29军的部下,在长城抗战中担任大刀队的排长,李云龙的大刀技巧还是跟张大彪学的;在苍云岭阻击战、李家坡攻坚战、伏击日军观摩团时,张大彪都以白刃战大量杀伤敌人。在独立团练兵时,张大彪挑战李云龙,挑战二营长沈泉。服从命令:虽然李云龙经常抗命,但是张大彪绝对服从李云龙,这是李云龙用得最顺手的原因。


综合来看,张大彪有带兵经验,有作为指挥官的基本素质,是个打仗的好手,将张大彪安排为自己麾下的营长,李云龙没有委屈他。

不过张大彪遭遇的情况就和县级机关单位领导一样,晋升是有天花板的。独立团最大的领导,就是李云龙,除了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就属张大彪职位最高了。但是张大彪在1933年就是排长,经过7年时间,到苍云岭阻击战中才是个营长,这并不是太快的升迁。


所以李云龙对张大彪是很重用,但是并没有体现到官职上。

另外,在小说野狼峪伏击战中,描述张大彪是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这样的下属自然是好用,但是一旦开战大家都兴奋起来,领导的安危张大彪能不能保护,还真的不好说。


2、重用和尚不等于一官半职

在《亮剑》李云龙与和尚在反扫荡的突围中,李云龙曾经对和尚说:“ 就你这一身功夫,又有几十次战斗经验,当个营长都不算啥”。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云龙看来,和尚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在他的心里,和尚的能力不亚于张大彪。

但是和张大彪比起来,和尚又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武艺高强:这一点和张大彪很类似,但是魏和尚在少林寺呆过,武功更高,相比之下,张大彪的功夫更像是军体拳,适合近战搏击。所以魏和尚更适合当保镖;体力过人:在李云龙和赵刚分开突围时,李云龙这边因为掩护百姓撤离大部牺牲,魏和尚背着李云龙走了很长时间的远路;在撤进大山后,魏和尚又走了十几里山路把郎中扛到团部,这说明魏和尚的体力非常惊人。目中无人:和尚被俘时,单挑鬼子军官,非常幸运地逃了出来;在被赵刚带回来时,执意要回中央军,看不起八路军的部队;在段鹏入伍后,更是不断寻衅挑事。这样的人,是带不了兵的!


冲动:和尚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感情用事,比如和段鹏执行任务时就要和鬼子干,在送信时更是因为冲动丢了性命!冲动意味着不理性,这不利于带兵,却是和做警卫员,因为只要听领导李云龙的意思就可以了。

综合看来,和尚能力出众,但是不适合做领导,李云龙的话是对和尚的一个肯定,但是并不代表就适合让和尚去当营长。和尚身上江湖气太重,这和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格格不入,所以李云龙对和尚的任用更多的是对他的特殊保护。


再者,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和尚只是警卫员,但是时刻更在领导身边,意味着和尚比张大彪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

所以,重不重用在李云龙这里并不是以官职体现的,张大彪和魏和尚的任用体现了李云龙的各司其职的安排,并没有刻意的重用和疏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ygt1645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6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