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么输掉的(诸葛亮一生为何如此小心谨慎)

发布日期:2024-12-22 06:09:13     作者:戀乄謊言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yqb500453.html     违规举报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丞相的身份辅佐蜀后主刘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第二号人物。丞相尊位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亦是无数追逐权力者们所仰慕的,但事实上高踞权力巅峰的诸葛亮仕途并不美好。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他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无异于“在刀锋刃口上舞蹈”,稍有不慎,就会被割得体无完肤,甚至粉身碎骨、家破人亡。


毛泽东曾经赋诗评价蜀汉丞相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诸葛一生唯谨慎”。

的确,异常小心谨慎几乎贯穿了诸葛亮的一生。平定南中之乱时,他担心别人无法胜任,放着蜀汉众多的能征善战之将不用,非要不辞劳苦、亲自率军南征;第一次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始终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所谓“军事冒险计划”,执拗地用自己制定的“十全必克之法”——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无功而返;在日常生活中,他清廉自守,不置产业,不购良田,除数百株桑树外,家无余财。他临终前还不忘上疏给后主刘禅,说自己在成都的家中有800棵桑树,15顷薄田,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希望自己死后陛下万勿再赐予额外的财物。


一个手握重权、重兵的托孤老臣,(刘禅时期)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为何为人行事如此谨慎小心呢?

首先,要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探究他的行为动机。

诸葛亮登高望远,足智多谋,才能过人,这点不仅刘备看得清楚,刘禅也心知肚明。刘备伐吴失败后病重,在白帝城永安宫向诸葛亮托孤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有人认为,刘备临终托孤时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言,足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倚重。君臣关系用“如鱼得水”形容毫不夸张。当然,对这句话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思路去理解,譬如当年吴主孙权曾这样评价吴大都督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瑜文武兼具,论才能很难有人与之比肩,而且他的气量很大,能容人,恐怕不是甘愿久居人下之人。言外之意就是:周瑜这小子有才,心气也高,恐怕他不久将自立为王,不愿跟着我干了。

有此对照,再反过头去细品刘备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恐怕真的不是句好话。

一世枭雄,经历复杂的刘备,肯定不会是简单、醇厚之人。他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其实隐含试探、敲打之意。其话中的深意,聪慧过人、心细如发的诸葛亮岂会听不出来?

刘备托孤时以诸葛亮为首辅,却把军权交给李严,由此可见,他对诸葛亮的猜忌之心至死仍没有释怀。刘备那句话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他对诸葛亮心怀疑忌,俊成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任关系,他已经把自己身后最坏的可能都想到了。诸葛亮能品不出此话背后隐含的杀机,能不小心谨慎地从政治军、为人处事吗?


从诸葛亮当场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惶恐与五味杂陈。史载,诸葛亮听刘备说出这样的托孤之辞,当即百感交集,泪流满面,长跪不起抽搭欷歔发誓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如此急于表明心迹,可见他对刘备的心理早已了如指掌。

在政治上小心谨慎情有可原,尤其须提防功高震主而带来的不测之祸;在讲究“以奇用兵、出奇制胜” 的军事上,诸葛亮为什么也要小心谨慎呢?

还是得抛开蜀汉诸葛亮的事情,往后翻一翻东吴的历史,似乎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一直在东吴效力,还担任要职,德高望重,诸葛瑾有个儿子叫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儿。吴大帝孙权死后,诸葛恪也成了当朝柱石之臣 ,他在东吴的地位可以和昔日诸葛亮在蜀汉的情况有得一比。可位高权重的诸葛恪就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最后被诛灭三族,其子孙悉数被处死。


事情的经过大体如下:

孙权临终前将幼子孙亮(还有孙休、孙和)托付给以诸葛恪为首的几位老臣,封诸葛恪为大将军、太子太傅。随后,诸葛恪在宗室孙峻的帮助下,铲除了以孙弘为首的反对势力,权倾朝野。诸葛恪总揽吴国朝政后,开始大举北伐。

吴军先是围攻新城,这个新城是曹魏在淮南的军事重镇。彼时诸葛恪督军进攻了一个月之久,却久攻不下,未能取胜。由于天气炎热,吴军将士有半数感染上了疫病,非战斗减员很是严重。但诸葛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拒不撤军,还逼着将士们坚持攻城,为了攻克新城,诸葛恪动用高压手段,将一批将领革职拿问,还威胁要予以严惩。其余的将士不堪忍受诸葛恪的高压政策与戾狠手段,阵前投降曹魏。一时间,吴军军心涣散,秩序大乱。


战争就是如此,你若打赢了,哪怕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惨胜,也可以视为大胜,诚所谓一胜遮百丑;你若打败了,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就会全都暴露出来。最严重的会国破家亡,往轻了说主帅就必须担责。

由于新城之役失利,曾经力挺诸葛恪的宗室孙峻,为了推卸责任,竟然暗中策划了一场军事政变,诛杀诸葛恪,并夷其三族。

当年诸葛恪计划大规模北伐曹魏的时候,蜀汉大将张嶷还曾写信给诸葛恪的堂弟诸葛瞻(诸葛亮之子) ,向通过诸葛瞻劝说诸葛恪谨慎行事。张嶷在信中说,“(诸葛恪)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三国志·张嶷传) ”。不知诸葛瞻有没有把张嶷的良苦用心转告给诸葛恪?后来诸葛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悲惨结局验证了张嶷的真知灼见。

我们再回过头去审视诸葛亮,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为何要在军事上谨慎行事,从不敢涉险出奇了。对诸葛亮而言,哪怕是一次战争的失利,都极有可能像后来他的侄儿诸葛恪那样被人除掉,所以他只能战战兢兢、千万小心,以确保自己的权位、身家性命。如果像诸葛恪那样嚣张跋扈、轻率冒进,就会有性命之虞,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北伐大业、匡扶汉室的大道理呢?





【插图源自网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yqb5004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1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