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真实死因(秦缪公让良臣殉葬)

发布日期:2024-12-22 02:40:57     作者:内小子站住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zeh401023.html     违规举报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621年,执掌秦国38年,创造了无数传奇的春秋五霸之秦缪公溘然长逝,陪葬人员多达177人,其中还有秦国三位贤良的大臣。这件事被当时及后来的广大“人民”所诟病,说秦缪公残暴,死后不考虑国家的未来,秦国未来将不能东进。


秦缪公墓

一、秦人的评价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秦本纪》

《史记》中没有记载《黄鸟》的内容,但在《诗经·国风》中有收录该篇民间诗歌。

黄鸟

3、表达的思想:表达了秦人对残忍的活人殉葬制的控诉,对于三位贤良大臣的惋惜,对于暴君的憎恨。

疑问:在教育尚未普及的春秋末期,知识更多为贵族阶层所掌握,对仗这么工整的民歌,真的是秦人所为,还是秦国的贵族所为?是代表了秦国民众的意见,还是代表了秦国贵族的意见呢?

二、君子的评价

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史记·秦本纪》

1、君子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首先对秦缪公一生的功绩做了肯定,但话锋一转,把秦缪公没有成为诸侯盟主的原因归结为:他死了就置百姓于不顾,不但没有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还拿他的良臣为自己殉葬,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和良臣。最后做出预测:秦国未来不可能再东进了。

2、点评

(1)“君子”在先秦时期并不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而是强调地位的崇高,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与“小人”或“野人”对应。所以君子的评价代表了秦国贵族的意见。

(2)秦缪公没能够成为诸侯盟主,有其历史客观性,归因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3)君子评价秦缪公时用到一个标准: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会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这个标准很好,秦缪公一生创造了很多传奇,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国力飞速上升,但只是时势造英雄,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所以在秦缪公逝世后,秦国也没能逃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秦国实力快速衰退。

(4)关于“秦国未来不可能再东进”的预言,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关于这个预言,我想说的是:欺老不欺小!诚然,文化对未来有很大影响,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年轻人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疑问:“君子”为什么会如此评价秦缪公呢?甚至诅咒秦国未来没有发展呢?


“君子”与“小人”

三、我的判断:秦缪公的良臣殉葬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斗争!

1、秦国的人殉制度

秦宁公开始,秦国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秦宁公死的不明不白,太子秦武公被大臣联手废黜,几年后又被重新拥立。秦武公继位后,隐忍多年,后将干政的大臣灭三族。秦武公死前,制定了两个规则:人殉制度和兄终弟继制度,以此来限制大臣的权力,同时加强君主的统治。说白了,人殉制度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秦国的人殉制度从秦武公开始,陪葬人数为66人,《史记》没有特别记载陪葬的人员名单。

(1)秦缪公只是延续了秦武公制定的人殉制度。

(2)秦缪公时期与秦武公时期秦国的国力对比,秦缪公177人也不算多,只是因为有三位良臣陪葬,而被特别记载。

2、殉葬的大臣的选择

有一种说法:秦缪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一次与群臣饮酒,趁大家喝得晕头糊脑时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而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大臣当场表态,愿随他共死。秦缪公死后果真让他们三个大臣殉葬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跟领导抖机灵!


宴请大臣

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秦缪公如果真的想让群臣和他一道同赴黄泉,为什么不选择他所倚重的大臣呢?比如百里奚、蹇叔、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由余、丕豹等呢?《史记》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记载秦缪公倚重的这些大臣们。其他人的生卒年月不可考,但百里奚死于公元前621年(具体月份不可考),与秦缪公同年去世。蹇叔死于公元前610年,比秦缪公晚了11年去世。

《秦缪公不拘一格用人才背后隐藏的惊天大秘密!》一文中有讲到,秦宁公到秦成公期间,秦国贵族势力强大,影响君主废立。以兄终弟及继承王位的秦缪公深知打压贵族旧势力、加强皇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位期间注重引起“外国”人才,扶持新势力,以此来削弱和对抗秦国的贵族势力,实现国内政治势力的平衡,进而巩固皇权。所以秦缪公不可能让自己新扶持的贵族势力来殉葬,只会选择秦国旧的贵族势力来殉葬,以此来削弱秦国旧贵族的势力,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

3、为什么选择子舆氏三兄弟来殉葬呢?

(1)子舆氏是贵族。

在上古三代(夏商周),姓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2)子舆氏是秦国古老的姓氏,是旧的贵族。

子舆氏出自嬴姓和姚姓。

据《路史》所载,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之后有车姓。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大夫子舆氏,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改为氏。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翳因辅佐舜帝治水有功,帝舜把女儿姚氏赐给他为妻,并赐他女婿嬴姓,嬴姓开始,帝舜,姚重华。

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执政时期属下有位大臣,史称其“言义不言利,乃正人心之所本”,官称为“舆”,其后以官称为姓氏,就称子舆氏,或子车氏。


(3)子舆氏在秦国政坛影响力庞大

子舆氏有三位著名的儿子,分别叫奄息、仲行、针虎,皆为辅佐秦谬公的执政大夫,一生追随秦谬公。一门四大夫,其家族在秦国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权更迭期间,最怕的就是有实力的大臣的干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秦缪公为了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必须要帮未来的继承者把可能的风险扼杀在萌芽当中。于是借口殉葬,灭了秦国旧贵族子舆氏一门,以此来削弱旧贵族的势力,与新贵族的势力达到平衡,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

总结:秦缪公生前大量任用“外族”贤能人士,是为了扶持新势力,以此来削弱和对抗旧贵族,巩固君主的统治;秦缪公死后让秦国贤良的大臣子舆氏三兄弟殉葬,是为了削弱秦国旧贵族的势力,以此来保障政权的平稳过度。“秦人”和“君子”对秦缪公的评价,完全是政治对手对秦缪公的攻击和抹黑。

点评:

1、政治斗争首先考虑的是“利害”,其次才是“名”。“道德的宣判”往往是胜利者的“正名”或者失败者的“抹黑”。

2、残酷的手段背后往往是残酷的斗争!

友友们是怎么看秦缪公让良臣殉葬的行为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 厚黑历史 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zeh40102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