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谁扮演(舞台姐妹春花原型袁雪芬)

发布日期:2024-12-22 01:04:13     作者:墙角的凄凉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zsm112982.html     违规举报

了解一点越剧史,看过电影《舞台姐妹》的人,一定会发现剧中竺春花一角原型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电影《舞台姐妹》片头


电影《舞台姐妹》中的竺春花

特别是竺春花到上海以后的故事,基本上是以袁雪芬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的。如不拜过房娘、不唱堂会、不吃宴请,为商水花之死伸张、十姐妹联合义演、排演《祝福》、遭流氓暗害……无一不是当年袁雪芬真实遭遇的再现,甚至竺春花的造型打扮也是素色旗袍加一条长辫,一如当年的袁雪芬。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确实,袁雪芬是越剧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个人演艺经历正好涵盖了越剧从“小歌班”到大上海“剧场艺术”的变迁过程,从破产农民自娱自乐的“的笃班”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的全过程。

在袁雪芬身上既有一代名演员从默默无闻到唱红成名的艰难奋斗过程,又有从“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朴素理念出发,最终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品质的体现。袁雪芬的经历真是前卫独特而又具有传奇性和典型性。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1922—2011)

电影《舞台姐妹》既然以越剧从农村到上海及改革发展进步的历程为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回避袁雪芬等人的经历。然而电影又是文艺作品,不是个人自传,情节安排必须讲究起承转合,戏才好看,所以也不可能全然是袁雪芬的经历照搬。

电影是在尊重主要史实的基础上,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情节和人物,从而使观众受到一定启发和感悟。这也是电影故事片创作的必然规律。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之一谢晋从小就生活在浙东农村小镇,他是看着水乡“流动戏曲”长大的,对越剧和越剧艺人的生活非常熟悉和了解,而且对于“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这句俗语有着远比常人深刻的感悟。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谢晋又专门采访了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王文娟在内的二十多位当代越剧演员,终于创造出竺春花、邢月红、商水花、邢素梅、唐经理、沈家姆妈、江波等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编织了一曲波澜起伏的“台内台外戏”。

不过,由于竺春花的原型主要是袁雪芬,不少观众好奇,作为竺春花的舞台搭档邢月红的原型又是谁呢?

本编多年关注近代越剧发展史,据多年的“研究”发现,邢月红显然是个虚构的人物,她的身上虽然集中了多位越剧艺人的经历,但更多的是袁雪芬生活中的舞台搭档马樟花经历的变构、扩展、廷伸……


早期著名越剧演员马樟花(1921-1941)

据史料记载,马樟花生于1921年,十一岁学戏,一直在浙东、浙北一带演出。1938年,马樟花随科班来到上海。老板先让她唱三天“打炮戏”,她演的《盘夫》,台风很好,扮相漂亮,嗓子也不错,一下子就把观众迷住了。可以说,马樟花一炮就打响。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舞台姐妹》中竺春花、邢月红刚到上海时,第一次在唐老板的戏院里“试演”,接受上海观众检阅,演的也是《盘夫》,结果也自然也是一炮打响。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1938年7月,袁雪芬之前的搭档竺素娥离开后,老板就安排马樟花与袁雪芬搭档。

初合作时,袁雪芬有些不习惯,但演着演着,袁雪芬渐渐发现马樟花演戏非常活,尤其在唱“路头戏”时,两人都喜欢即兴发挥,你来我去,搭配得很默契融洽,艺术上有一种满足感。而且她们演戏理念相近,对一些带有封建糟粕或者有黄色成份的淫词艳曲一律改掉,给观众带来清新之感。

马樟花戏路很宽,小生、花旦、巾生、官生、穷生都演得出众,童生、武生也能胜任,真是一个越剧“奇才”。她还自主上电台,开了越剧演员在电台演唱的先河。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半年之后,马樟花就大红特红起来,大报小报称她为“闪电小生”。剧场门口的牌子,起初是挂袁雪芬头牌,马樟花二牌,这时也倒过来了。


袁雪芬与马樟花演出广告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在电影《舞台姐妹》中有两个过场镜头:即先是大小相同的竺春花、邢月红霓虹灯招牌,后变成“邢月红”名字大,竺春花名字小的霓虹灯招牌,沿用的正是袁雪芬与马樟花挂牌变化的真实经历。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都说真实的生活其实远比文艺作品丰富复杂,真的一点不假。

袁雪芬虽然在舞台上与马樟花合作演戏配合默契,非常愉快,但情趣、作风和习性、爱好上,两人截然不同。


袁雪芬与马樟花演出剧照

马樟花认为上海这个地方只认衣衫不认人,正值花样年华,为什么不好好打扮享受青春呢?所以夏天,马樟花一身白色的西装衣裤,穿着白高跟鞋,挎一只银色的皮包;冬天,换上一身呢子的旗袍。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她爱打扮,善应酬,还认了好几个“过房娘”。送来的东西,全部收下,还说不收是“洋盘”。她的旗袍几乎天天换,从头到脚的穿戴都是有人包去的。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而袁雪芬呢,从不施脂粉,四季布衣。两个人走在街上,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像时髦的摩登小姐;一个像乡下大姐。

袁雪芬曾与马樟花有过一张合影,照片上的马樟花装扮入时,盘发,耳垂扎珠宝,手戴金戒指和金表,身穿丝质碎花旗袍;袁雪芬则是直发,连刘海都不留,玄色旗袍。两人的穿着打扮确实是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城市小姐,一个像农村姑娘。


袁雪芬与马樟花生活合影

生活的悖论在于:袁雪芬与马樟花都是在生活和艺术上有主见的人。所以袁雪芬不想改变马樟花,马樟花也没能影响袁雪芬。两个舞台上心气相投的黄金搭档,在生活中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应该说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能不说那个时代的上海及越剧界,既有着开放进取的文化氛围,也有着虚荣、浮夸甚至阴险罪恶的一面,各色人等都有自己的目的。

一个演员再有才华,仍然处于被雇佣的地位。阔太太、过房娘之类的捧场,有真心喜欢,但也有利用金钱和权势来控制演员的一面;同样,老板、经理从市场需要全力捧红她们,但也不排除千方百计地剥削,以至占有她们的阴暗心理。可是,当时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的。相反,有人还羡慕追求甚至以此为荣呢。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袁雪芬用几乎“苦行僧”的办法屏蔽了一切戏外的社交活动,也就基本远离了伤害和不安。

而马樟花既然选择自由风光、崇拜虚荣,结果就身不由己。大来剧场的老板陆根棣本是“包打听”出身,已经有四个老婆,却仍然觊觎马樟花的美色,想占有她。他曾经引诱过马樟花,马樟花也一度上过他的当。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但马樟花很快就“觉悟”过来,果断与他撇清关系,还规劝别人。所以这一点也令袁雪芬更加钦佩马樟花,两人的私下感情越来越好。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马樟花过房娘多,其中一个过房娘的儿子向她求婚,她也觉得“青春一过,谁来收拾我们呢”(邢月红之语),就答应了结婚,当然也就意味着要离开大来剧场。

一个与自己有过那种关系,还能为自己“摇钱”的越剧红星要堂而皇之地与别的男人结婚,告别舞台,陆根棣内心自然充满妒忌怨恨,但表面上却又找不到发难的理由。于是用心险恶的陆根棣就买通小报记者,连篇累牍地在小报上发表“恶心”马樟花的文章,还写匿名信给马樟花婆家,“数剑暗发”,造谣中伤马樟花,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令人痛惜的是马樟花的家人也渐渐被谣言蛊惑,马樟花有口难辩,再加上自组剧团的不顺利,一气之下引发高烧又得了肺病,最后越来越严重。

1941年农历新年初五早晨,年仅21岁的马樟花离开了她热爱的越剧舞台和观众。不少越剧观众为此发出从此不看越剧的“绝望”。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可见马樟花生前的艺术魅力和影响有多大。袁雪芬自然也难忘马樟花,她为此忧郁吐血,旧病复发,姐妹情深远比电影深刻复杂。以至晚年,袁雪芬还总是做梦与马樟花同台演戏。袁雪芬当时就说:"樟花姐是被人迫害死的,是被小报骂死的,这个冤仇总有一天要报!"


电影《舞台姐妹》剧照

很显然,电影中的唐经理对应的是现实中的陆根棣。

唐经理用金钱和感情等拉拢邢月红,使意志浅薄的邢月红不得不委身于他,最终成为他离间舞台姐妹的感情,阻止越剧改革的“工具”。而最终他抛下邢月红,逃往台湾,证明他只是将邢月红视为手中的“玩物”而已。

现实中的陆根棣,也是先用金钱和感情引诱马樟花。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后便恼羞成怒,借刀杀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骨子里还是不把演员当人看,既凶恶又残忍。所以,1952年,陆根棣与张春帆一样,被人民政府处决。

当然,马樟花的过早地离世,既有社会原因,他人原因,也有个人性格方面原因。阴差阳错全、前缘后因全掺和在一起……而电影囿于篇幅和时代方面的原因倒显得有点“简洁”了。但是电影《舞台姐妹》的经典性仍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一段越剧艰难的发展史,将“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理念生动形象地阐述出来。

这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越剧和电视连续剧两版《舞台姐妹》再世,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马樟花的“传奇”经历给了编导很大的“灵感”和构思空间,许多细节都直接移用到剧中来。所以说,虽然邢月红身上有诸多当年越剧女明星的影子,但这些故事总体上仍然是马樟花经历的变构、扩展和续写。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zsm11298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