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全部地名(山西大同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发布日期:2024-12-22 07:14:56     作者:有如果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zze258470.html     违规举报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大同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春秋楼烦

春秋时期,大同地处晋国北部的楼烦部落,是华夏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之处。


战国赵国

战国初期,晋国内政发生动乱,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向北击败楼烦,大同属赵国。


秦代雁门郡

战国中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并开始对东方诸侯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大同属雁门郡,地名平城。


西汉并州雁门郡

秦朝灭亡后,西汉王朝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县制度,并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后期,又在郡县以上增设州牧(刺史部),其原为监察机关,后逐渐演变为郡县以上的军政机关,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时,大同属并州刺史部雁门郡,是北方防御匈奴的重要据点,地名平城。


东汉并州雁门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依旧采取郡国并行的体制,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大同属并州刺史部雁门郡,地名平城。


三国鲜卑部

东汉后期,地方州牧与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三国时期,中原政权势力向南收缩,大同属鲜卑部落。


西晋鲜卑部

三国后期,长期维持同盟关系的吴蜀两国相继走向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势逐渐被打破,统一战争的主动权被曹魏掌握。西晋王朝建立后,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西晋时,大同仍属鲜卑部落。


北魏恒州

在完成南北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在内耗中走向灭亡。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民族政权,地方行政也相对混乱。北魏时期,大同属恒州,是北魏政权前期的都城,地名平城。


隋代马邑郡

南北朝后期,南朝在“侯景之乱”之后彻底衰落,丧失了再次统一的机遇,北朝在东西分裂之后,西魏(北周)经过发展由弱转强,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隋朝建立后,再次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并且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大同属马邑郡,地名云内。


唐代河北道云州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代郡县制度,在郡县以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并在部分地区设置都督府与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权力,地方势力再次崛起。唐代时,大同属河北道云州,是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辽代西京道大同府

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使得中原王朝对游牧政权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屏障。辽代时期,地方行政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度,大同属西京道大同府,地名云中。


金代西京路大同府

辽朝灭亡后,金朝向南继续用兵,最终灭亡北宋政权。在地方行政上,金代基本上沿用了北宋与辽代的体制,大同属西京路大同府。


元代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

元朝建立后,因疆域空前广阔,地方行政上在两宋与金代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大同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


明代山西大同府

明代初期,统治者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行省制度,并对行省边界进行调整,由此产生了众多全新的行省,另一方面为了显示与前朝的不同,改称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大同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是北部边境上的重要军事要地。


清代山西大同府

清代初期,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对行省边界再次进行调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清代时,大同属山西省大同府。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关注杨帆老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zze25847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7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