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06年5月20H,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有这么一个名字——舞。 什么是傩舞呢?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即使是现在
2006年5月20H,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有这么一个名字——舞。 什么是傩舞呢?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即使是现在,我国的江西、安徽、贵州、广西等地还会有这种舞蹈,只不过叫法不一,有“跳傩”“鬼舞”“玩喜”等称谓。 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据记载,它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 后来,这种习俗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且在傩仪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已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既然傩舞有祭祀的作用,那么,它求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祈求人丁兴旺;二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三是祈祷农业丰收。在跳傩舞祭祀的时候,可不是随意来的,要戴好面具、穿好服装、拿好法器。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傩面具可以说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 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其中,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 傩事器具有兵器军具、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类上百种,既延伸了古傩武装驱疫道具,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 由此可见,“傩文化”不仅具有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一定要特加保护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