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战役(夷陵之战的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2025-01-06 07:35:47     手机:https://m.xinb2b.cn/yule/news5988.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夷陵战役(夷陵之战的主要内容)元221年,关羽张飞相继死去,刚称帝的刘备终日以泪洗面,发誓东征为关羽复仇。可是此举在朝会上招致一片反对之声。以赵云为代表的的旧臣认为,蜀汉以诛汉贼兴复汉室为目标,就应该将主要力量对付曹魏而不是孙吴。以秦宓为代

夷陵战役(夷陵之战的主要内容)

夷陵战役(夷陵之战的主要内容)

元221年,关羽张飞相继死去,刚称帝的刘备终日以泪洗面,发誓东征为关羽复仇。可是此举在朝会上招致一片反对之声。以赵云为代表的的旧臣认为,蜀汉以诛汉贼兴复汉室为目标,就应该将主要力量对付曹魏而不是孙吴。以秦宓为代表的益州官僚士族则认为彼时进攻东吴毫无胜算,战争会给益州带来巨大的负担和耗损,失利将给益州带来巨大灾难。最后刘备以再有劝阻者将斩首,为这场朝会定了调,一意孤行准备出兵攻伐荆州。随后汉吴之间夷陵之战爆发。


一、战争背景:刘备不得不进行的一场战争

刘备称帝前后发生了三件大事,对刘备集团的政治根基产生震动和深远影响。

一是孙权在曹魏许诺之下背盟,袭夺荆州斩杀关羽。此事对刘备集团的第一个影响是内部心理影响。刘备集团政治力量的核心是荆楚士人,荆州失守导致这些人桑梓尽失,必然导致这些蜀汉重臣各怀心事。从刘备的战前动员来看,荆州小集团并未明确表态即可说明问题,《三国志》虽有“群臣多谏”的表述,但真正劝阻伐荆州的,却没有一个荆楚士人,甚至作为荆楚士人领袖的诸葛亮亦不便公开表态,说明当时伐吴一是箭在弦上,只是荆州集团选择没有在台面上表态支持而已。

二是曹丕篡汉,江山改姓,直接将蒙在几大势力之间的遮羞布撕碎。刘备集团能越做越大,最后成鼎立之势,很大的优势是利用刘备宗室身份,打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曹丕篡直接掀桌子篡位,则不但给刘备的大旗增加了成色,同时也增添了举旗难度。刘备要立国,要使自己政权具有合法性,就必须继续高举“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帜,旗帜鲜明地与曹魏集团决裂,站在对立面,否则道统、法统均说不过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是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大军,使刘备空前自信。217年开始到219年结束的汉中之战,刘备利用曹操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与曹操大军在汉中之地鏖兵僵持两年,最终曹操不得已放弃汉中。刘备得到汉中后,趁机袭取东三郡。尽管东三郡后来得而复失,但汉中的稳固一方面使刘备面临来自北方的压力骤然减小,另一方面击败一生宿敌,也使刘备信心爆棚。

总之,在曹魏集团的政治挤压和孙吴集团的军事挤压这种历史背景下,刘备必须做出反应,政治上的回应是自己也称帝,军事上的回应呢?这是摆在刘备和刘备集团面前的问题。


二、战争选择:选谁都不可以“卒解”,遂选相对简单且仇恨更现实的孙吴。

称帝后的刘备必须打一仗,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做的决策是与继续曹魏战争还是东出与孙吴开战,所以刘备集团的问题不是出不出兵,而是东征抑或北伐。

这原本是个比较两难的选择题,但孙权帮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顺江而下夺回荆州。

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反而放言要进攻蜀地,彻底吞并刘备集团。孙权甚至已经封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可以说已经将巴掌呼到蜀汉脸上了。对于刘备来说,曹魏是单纯的国恨,孙吴乃国恨家仇夹杂,试想,当此局面,刘备怎么可能置孙权于不顾,移师北伐?

还有一点,汉中暂且安稳,但如果荆州之地被孙吴所有,等于将自己袒露于孙吴兵锋之下,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更重要的一点是,曹丕称帝后,孙权上表承认其正统,虽属异床异梦,但北伐必须考虑孙吴趁火打劫,东征则防止曹魏出兵偷袭的反应时间充裕。

以赵云为代表的人反对攻打孙吴的理由是: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一层意思是曹操国贼,是蜀汉的敌人,且只要灭掉曹魏,东吴自是不足为患。另一层意思是一旦与孙吴纠缠,将很难快速解决问题。

这个很有意思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思路和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曹操是国贼,那是普天下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势力的共同口号,但谁真正去灭贼了?一句话贼势更强,谁愿意鸡蛋砸石头?再者说,难道放着已经逼近蜀汉门户的孙吴不管,去攻打曹魏,就“势能卒解”了?

从军事地理角度讲,即便是湘水划界之后的荆州西南半块,只有荆州地区的一半不到,但这样一个以河流或丘陵为主的地区,守可以为缓冲区块,攻则可作前进跳板,战略上远好过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出。总之战略上江陵、武陵、零陵三郡为刘备势力提供了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三峡航道的必备东口,也是荆州的腹心之地,占据江陵就意味着对孙吴的高压态势。

所以刘备选择攻打相对较弱、来势汹汹、国恨家仇裹杂的孙吴开战,显然是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


三、战争准备:漫长的鏖兵待战时间,实践消耗的是蜀汉的战争欲望和士气。

事实上从221年六月刘备集结大军开拔,至222年二月双方短兵相接正式正面战斗止,都可以算作蜀汉或双方的战争准备阶段。因为孙吴的战略性撤退,刘备军毫不费力就获取了巫山、秭归一线地盘。因此这一阶段属于双方战争准备、试探、博弈的阶段。这一阶段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是与战争相关的外围工作。

一是刘备的兵力部署和对身后事的准备。在出兵之前,刚刚称帝的刘备封刘禅为太子,并委其留守监国重任。221年六月集结和开拔,当时蜀汉可用于战争的兵力约11万人,大约有3万用于汉中防御,国中留守约1万人,所以当时刘备带着出兵的兵力约为6到7万人。因战线过长,沿途分兵留守后,真正到达夷陵前线的约有5万人。

这里结合刘备的战略意图就知道,他其实是想通过大兵压境形成威慑,再与孙吴集团谈判,迫使孙吴承认偷袭荆州的错误,赔偿损失,双方沟通谈判如之前的湘水划界一般再次达成某种协议,共同对抗曹魏。

从成都到秭归一带,大约有1500里,刘备的中军开到前线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此时因为陆逊的战略放弃,刘备一鼓作气之下,越过秭归直达夷陵,当然这里面有陆逊对战场优劣的判断,这里不赘述。总之双方在夷陵附近摆下战场,然后开始斡旋,且均做出决战姿态。

二是孙吴马上认错,刘备第一个目的达成。高压之下口头上认错是政客们最乐于做的事情,大军压境孙权马上派使者前来认错求和,并让诸葛谨写信劝告刘备。但双方最终没有谈拢,估计最大的可能是地盘的分歧,孙权绝不愿放弃到手的地盘,而刘备对荆州志在必得,最差结果也要得到南荆州三郡,这是刘备的底线。最后造成双方势成骑虎,只好将战争继续。

三是曹魏的反应,给了孙吴喘息之机。在此期间刘晔建议曹丕打东吴,趁汉吴对峙期间拿下孙吴,王朗则认为认为应该打蜀汉。曹丕谁的意见也没听,因为此时曹魏内部矛盾重重且天灾频发,曹丕为稳住局势,趁孙权示好的时机,册封其为吴王,领荆州牧。此举对刘备来说无异釜底抽薪。

这期间刘备甚至从夷陵前线短暂返回了秭归,可见此时双方均有默契,不会进行大规模的短兵相接,都是在战场之外进行博弈。

四是刘备遣马良往五溪招纳蛮人。这个马良就是被挥泪斩掉的马谡哥哥,不是那个神笔马良。刘备派马良带上印信封号去招纳蛮族各部,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相继承诺响应刘备。事实上当时孙吴对蛮族的弹压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刘备此举无疑给自己的胜算增加几分。


四、战争过程:相持时间很长,但双方真正相接后,却很快结束战斗。

222年二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之战全面展开。

但此时汉吴双方的态势已悄悄发生了转变,甚至急于求成的刘备都未能觉察。态势转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陆逊说的刘备“不守窟穴”。即刘备未采纳黄权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之建议坐镇秭归后方,而非要亲临前线,而一旦刘备作为主帅有虞,对于蜀军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第二个方面则是陆逊起初担心的蜀军“水陆并进”的军事态势,到达夷陵之后失去优势。结合夷陵地理环境看,夷陵扼守巫峡峡口,而三峡之中激流、暗礁、险滩随处可见,蜀国水军顺流而下的冲击力自不必多言,然而一旦水军行进到了暗礁、险滩之上行进不得的时候,即会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不得不说黄权的见识是极为独到且准确的,而也正因刘备的一意孤行,使得水军搁浅于江边再也无法形成水陆并进互相呼应的态势,蜀军随即就被长江分割为了江南江北两支部队的态势而再也无法协同呼应连为整体。第三点是刘备为方便呼应和军需补给的连营,给了陆逊可乘之机。《吴书》对于夷陵战场的地形也给出了细致的描写:

“若此闲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闲,徐制其弊耳”

可见夷陵一带地形同空旷平原不同,此处狭长逼仄,不利于军队的展开。就是说人多扎堆在这个地方时间长了就会起副作用,士气再高涨,也难有发挥空间,长时间求战不得的蜀军必如《曹刿论战》中一般再而衰三而竭,士气逐渐低落下去。而彼竭我盈,此消彼长之下,陆逊的坚守夷道和猇亭,等待对方消竭,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好策略。


双方一直相持到六月,急火攻心的刘备开始出昏招。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展开决战,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带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到阵前辱骂挑战。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陆逊均顶住内外压力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加上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所有战略优势。

陆逊瞧准时机进行大规模反攻。战争胜负聚焦在对夷道的争夺上,孙桓的坚守让刘备大感意外。按刘备的战术意图,是命黄权驻江北牵制陆逊,吴班统水军一则保护粮道,二则袭扰引诱陆逊出战,自己则统主力大军于猇亭,准备突破孙桓固守的夷道。一旦突破夷道则可联合蛮族从荆南抄陆逊的后路。但孙桓在夷道的顽强阻击,使得刘备大军被拖住太久。刘备没有等来突破夷道包抄陆逊的机会,陆逊却等来了渡江在猇亭放火包抄刘备。

决战开始后,陆逊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并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刘备只能抛弃船只,以别督傅肜断后,烧铠断道,翻山越岭回到鱼复县,改鱼复为永安。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蜀军将领傅肜率部为之殿后,战斗打至兵士尽皆战死,只剩下傅肜等少数人,傅肜越战越悲壮。吴军派人前来劝降想让傅肜投降。傅肜大骂:“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最终傅肜奋战而死,为刘备赢得逃窜时间。

然而此前坚守夷道被围攻的孙桓部则由后卫变前锋,急行军赶在了刘备的前面,截断了刘备回益州的要道。当刘备行至石门山时,差点被孙桓部擒获。刘备军因熟稔山地战术,逾山越险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向西的归路被吴军截断,黄权又耻于向吴军投降,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北进,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吴将步骘截击而死。

至此,夷陵之战以蜀汉大败结束。


五、战争影响:战后三国局势出现新的稳定对峙,此战成为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刘备失利,战略上没有问题,其实是战术上的失利。夷陵之战,演义和戏曲演绎得很精彩,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把火将蜀汉烧回巴蜀,从此再无窥伺荆州的能力。但其实双方胜负就在一线之间,远不是一把火那么简单。但无论如何刘备输掉了这场国运之战。

刘备战术上一是输在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稳打稳扎瓦解陆逊的斗志。根据黄权建议,占领秭归后据长江守险,由黄权带先锋部队在夷陵城下坚守,刘备于后方坐镇指挥,打一场持久战,消耗东吴军的物资和斗志。第二个战术失误是既不愿持久,却又没能速战速决解决夷道。从春正月僵持到夏天都没解决孙桓。否则梅雨季节陆逊不但火烧不起来,而且会被刘备撵着跑。长驱直入要么久围攻心,要么急速攻坚,刘备一样都没做到。

兵云不谋一隅者不足以谋全局,刘备的大局观显然没错,汉吴之战必须打,也具备打的条件。但战争进程中不能根据战场态势及时做出调整,导致国运之战失败,自此失去争雄的实力,只能缩在蜀地偏安苟安,再无东出的机会和能力。

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次年四月病重逝世,回到成都的是刘备的灵柩和属于诸葛亮的蜀汉。


而诸葛亮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诸葛亮花了约5年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yule/news59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运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755 second(s), 80 queries, Memory 0.5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