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重队奇迹背后,是中国运动科技的崛起

发布日期:2024-12-12 14:04:04     手机:https://m.xinb2b.cn/yule/news63231.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国旗又一次冉冉升起,这是举重赛场上的又一个奇迹!37岁的“不老军神”中国运动员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4公斤,夺得了金牌,这也是中国军团在本次东京奥运会上收获的第21枚金牌,同时吕小军创造了抓、

中国举重队奇迹背后,是中国运动科技的崛起

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国旗又一次冉冉升起,这是举重赛场上的又一个奇迹!37岁的“不老军神”中国运动员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4公斤,夺得了金牌,这也是中国军团在本次东京奥运会上收获的第21枚金牌,同时吕小军创造了抓、挺、总成绩三项奥运会纪录。

吕小军站上东京奥运会冠军领奖台

在国外媒体上吕小军被称为“举起世界的男人”,因为他可以负重305公斤做深蹲。这让崇拜力量的外国人佩服到五体投地。他教科书般的技术动作,健硕的身材和肌肉,更是在国外健身圈赢得“绝世美人”的称号。稳定的举重成绩,不断突破极限的竞技状态,很难让人相信他已经37岁了,所以他被称为世界举重界的“不老神话”,永远的“军神”。

18年国家队生涯 “军神”无愧举重界不老神话

前不久夺得男子73公斤级冠军的石智勇对吕小军的崇拜也掩藏不住:“吕小军在我们举重界被称为‘军神’,已经37岁了,每次出去比赛都是以破世界纪录的水准去的,所以他被称为‘军神’。”

(吕小军东京奥运会挺举画面)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77公斤级比赛中,吕小军一举打破了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夺得冠军的同时,在举重界一战封神。然而,四年后的里约奥运会,他却失利了,他和哈萨克斯坦人拉希莫夫的总成绩相同,但由于体重较重,遗憾地屈居亚军。

从2003年起吕小军待在国家举重队已经18年了。原本,吕小军想在里约卫冕后光荣退役。因为不甘心,他决定再战一届,“这个年纪还要坚持,是想再证明自己!”。他天天都在撸铁,向自己5年前立下的目标前进。

(吕小军把每一天的训练当作比赛对待)

对于协调性和技术全面的吕小军来说,这个周期,最主要的是防伤防病。安踏量身订做的比赛装备,为他和中国举重队运动员的健康保驾护航。比赛服独有的腰部支撑系统,帮助束缚腰部力量,提高腰部支撑性,有效防止肌肉损伤。中国运动员采取的下蹲挺式动作,腿部及上身的肌肉会有极大的形变,这就需要比赛服有极大的弹性、紧紧贴合。

为此,安踏采用了专业高弹锦纶面料及特殊高密度织法,使得相比普通健身服面料,举重服面料拉伸同样长度,只需要用约1/7的力,也具备更优的拉伸后回复能力。

科技助力 定制比赛装备伴老将追梦征程

吕小军最喜欢的装备,非脚上那双举重鞋莫属,金色的鞋面上,CHINA的字样和红星红旗的图案格外挑眼,配以黄色的鞋跟,整体配色亮眼、喜气。鞋底的设计还融入了中国“鼎”的概念,有“问鼎”的寓意。

(大大的军字在吕小军的鞋面上非常抢眼)

众所周知,一双优质的举重鞋能改善踝关节柔韧性不足带来的限制,使膝盖重新前伸到位,重心回归足中,从而使身体保持稳定。因此,举重鞋需要低鞋帮利于脚踝发力、高鞋跟制造坡度、硬鞋底保持身体稳定,抗压超过1吨,相当于14个成年人的重量,这双鞋也因此被誉为“吨位鞋”。其采用的足弓避震科技,双重仿人体足弓构造,能吸收足弓冲击力,降低损伤机率,“爪”式抱紧系统,保证足部稳定,避免发力崩开。

二三十年前,中国运动员只能穿着国外品牌的比赛装备;如今,因为中国品牌的科技实力的提升,这一局面已被改写,现在为最多中国队打造奥运装备的,是我们中国的运动品牌安踏。

早在2005年,安踏就成立了首个国家级的运动科学实验室,持续投入超30亿费用用于运动科技的研发,累积拥有了超1400项产品专利,为中国运动品牌之首;据了解,未来5年,安踏还将继续投入40亿的运动科技研发费用。

巨额投入带来的技术及专业积淀,也使得安踏能够累计为28支不同项目的国家队,打造高水准比赛装备。借助安踏打造的比赛装备,中国健儿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世界各类大赛中累计获得115枚金牌,这一数字还在继续突破。

(举重鞋奥运款的特写)

来到东京后,吕小军发布的一段视频在网络广为流传。视频中他一共举起了270公斤重的杠铃,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仿佛他举起的不是这么大的重量。网友纷纷表示,如果不知道是270公斤,从他的表情根本看不到是这么重。

今天的东京奥运会举重赛场,吕小军向全世界展现了37岁“军神”的“举重若轻”,诠释了何谓中国力量!而安踏的运动科技突破,也在诠释中国运动科技的崛起。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yule/news6323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运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307 second(s), 80 queries, Memory 0.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