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剧本(一间茶馆 万千众生)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茶馆》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很渺小的存在。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让我们深叹人类的局限与渺小。但回归到每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只要存活立于世间就有着作为一个人的原则。
老舍笔下的《茶馆》,在旧中国社会里,更是充斥着形形色色被动荡时局压迫践踏的卑微力量。
例如《茶馆》中康顺子年幼被生父康六以十两银子卖给了人贩子王麻子,又被王麻子转手卖给了老太监庞总管做老婆。
但是大清灭亡后,她还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带着收养的儿子康大力去了茶馆打工,支持康大力参加八路军,为国家做出贡献。
康顺子便是缄默在时代的角落用力生长着的人。在旧社会中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被大时代压迫,无法抗争,但在飘飘荡荡跌跌撞撞地行过了不公不义的大半生后仍旧劝诫以江湖伎俩混饭的小唐铁嘴挺起腰板来,去挣碗干净饭吃。
她不问时代的浊流流向何方,只问存于心底的那一份良知,守住作为一个人的原则。
她虽然是生活剧场的灰色布景但是他们对于人性底线和在世意义的维护像是袁凌笔下绵绵匝地的青苔,铺成了修复人性原则世界的小径。
再如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一生“莫谈国事”为的不过是给自己留条生路罢了,为的就是在那个动荡不测的年代里给自己留个饭碗,让自己好好过完这辈子。于是他处处小心行事,不敢妄动,处事圆滑,活在夹缝中,却依旧没能逃过茶馆没落,被迫倒闭的结局。
面对着国民党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王利发彻底对他身处的时代绝望了,但是他却没有泯灭心中那份善良,没有忘却他心底的一份良知。他依旧会同情被时代卷着的人,依旧会给讨茶吃的人施舍一杯羹。
他渺小,他无能,但是他没有被冷漠的世界给同化,而是保持着心中的那份温热,捂紧属于自己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温度,保持着心中的底线与良知。
一部《茶馆》,一个时代,万千众生。
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被固化的体制,被时代局限,可以不分善恶,对于一切所谓原则唯命是从,这样的亡国奴式人生是不是才更加可怕,更无希望?
对于人性原则的坚守,致良知,或许是这个时代另一种意义上的救亡图存。
喜欢电影与书籍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壹影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