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华夏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于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被发现,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这一文化遗址分布在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
华夏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于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被发现,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这一文化遗址分布在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和陶器时期。 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率先进入了犁耕稻作时代,此时的稻作生产已经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看,此时的人们已摆脱了一铲一锹的相耕时代,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良渚文化时期的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制品工业特别发达。此时的人们开始互相赠送大型玉礼器,这也使得中国的礼制社会迅速发展。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工业达到了中国史前的高峰,玉器的数量大增,品种也非常丰富,雕琢的工艺日趋精洪,在同时期拥有玉传统的世界范围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良渚文化的陶器时期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墓地的大小显示了社会等级化分和贫富差距的加大,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出现。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时出土的陶器、玉器上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被称为“原始文字”,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人类最早的“文明‘’ 1972年,磁山遗址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被发现,并因此而得名,总面积近十四万平方米。这一文化时期距今10300-8700年。 磁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磁山文化时期的居民以从事原始农业为主,以粟为主要农作物。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其中石磨盘造型独特,附有三足或四足。 这一时期的人们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这时的制陶业较为原始,处于手制阶段,陶器有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这一时期的陶器表面多装饰有绳纹、篦(扇)纹及划纹等。 磁山文化时期的居民居住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房屋中,这种房屋大部分是半地穴式建筑,人们建造用于储藏东西的窖穴。在考古过程中,考古学家还在一烧土块上发现了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们会编制苇席,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