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影评(从主题内涵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峙与抉择)
0世纪90年代初,凯文•科斯特纳携《与狼共舞》,杀入奥斯卡颁奖典礼并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本片还曾获得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和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电影《与狼共舞》在影史上的地位是如此的突出,我们接下来就从主题内涵方面来看这部影片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对峙和抉择的深刻表现。
以往的好莱坞时期的西部片往往以19世纪美国开拓西部边疆,用文明和秩序改造蛮荒之地为背景,通过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展开情节,颂扬美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及其在法治和秩序之外,弘扬着外来的美国人代表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念。
《与狼共舞》则从影片一开始,邓巴就放弃了现代文明都市,而选择西部边远的大草原和苍天开始将影片节奏逐步推起,这使影片多少具有一些中国道家回归自然的初始精神,这种回归过程随着邓巴中尉的逐步印第安化而最终完成。
因而,《与狼共舞》可以说是对传统西部片的一次全面重写,对传统类型片的继承与超越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
本片剧情如下:
邓巴中尉(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在南北战争中立了大功,政府为了褒奖他,给了他任意选择驻地的特权。邓巴渴望着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选择了遥远偏僻的西部哨所塞克威克。这里住着大量的印第安苏族人。一开始苏族人把他的到来有着抗拒,当邓巴主动接近和了解他们的生活,并搭救了一个从小在苏族长大的白人少女后,族人和他之间的关系开始回暖。他得到了一个印第安名字:与狼共舞。邓巴的骑术让族人惊叹,他的善良被大家称赞,和白人少女也日久生情。一次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邓巴更是被封为了苏族人的民族英雄。然而马背文化的没落已成必然,白人士兵来到这片土地,驱赶苏族人,捕捉“叛徒”邓巴,这片朴实的土地慢慢改变了容颜……
那我们会看到一个鲜明的事实就是《与狼共舞》有别于此前的任何一部西部片。传统西部片中最受人非议之处在于影片往往对印第安人进行了污名化的处理,这些污蔑和歪曲的描写引发了很多争议。众所周知,美国所谓的西进运动是以掠夺和屠杀印第安人为前提的,而在众多西部片中这一史实不但未被提及,反将印第安人描写为野蛮和邪恶的代表,成为白人征服和猎杀的对象。这对很多人的观念上带来了伤害情感的观影体验。
作为美国几十年来第一部西部片,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改变了传统西部片的西方中心价值观,从老套的以白人为主的个人英雄主义跳出,对北美大陆上白人和原住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相互理解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可以说《与狼共舞》是最具有人类学精神的西部片。
这种有别于之前西部片主题观念的推广和普及,在本片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概念化上,而是通过邓巴中尉对印第安人的印象,从充满恐惧、疑虑,到与他们友好相处,甚至自愿同化为他们中的一员,最终变成“与狼共舞”的过程得以体现。
这一过程,在影像叙事上表现为邓巴三次造访苏族村寨的不同经历与感受,历史的迷雾被层层消除,呈现给观众的是像西部天空一样明朗而干净的事实。
影片完全摒弃了传统西部片对开拓疆土精神的歌颂,而是反思和批判了白人的野蛮入侵,对象征着和谐美好的西部在世界的破坏。
影片中善良质朴的印第安人和水草丰茂的西部原野成为大自然的象征,邓巴中尉的立场极富深意和象征意义。
在影片中,邓巴中尉可谓是拥有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类学调查体验,通过一个拥有这样个性的角色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让原本习惯于西方价值观的观众换个视角来观察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
从环境上来讲,苏族人无法离开能为他们带来食物的小范围地区,那么赖以生存的就是大平原上数量庞大的野牛,大酋长和七大氏族的酋长是苏族人的行政和宗教精神首领,各氏族以部落议会为纽带来决策各类事项,这也就决定了苏族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的社会分工首先必须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这也和西方白人世界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美国政府在影片中表现的那个当时,对原住民的态度是“顺则招降,逆则清剿”,不管怎么样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政府安全等等的需要,而强迫所有原住民服从西方价值观,用白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生活,那么白人对待土著居民的态度是自然而然形成,这也是美洲白人的特定历史和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
如果说身穿军服、手持美国星条旗来到西部的邓巴还只是徘徊在现代文明和自然之间的话,那后来一身苏族人装束、头戴苏族人头饰羽毛的、能熟练运用苏族人语言沟通交流的“与狼共舞”则标志着邓巴已经彻底抛弃现代文明而投身自然的怀抱。
这就是将主题从传统西部片里的善与恶、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转化为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使影片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内涵深度。
结语:演员出身的导演凯文•科斯特纳执导这部处女作表现出了令人击节的成熟技巧未剪辑前长达236分钟,剪辑后也还在180分钟的影片叙事结构宏大,气势恢宏,西部大草原上很多场景令人过目不忘,比如大草原上划过夜空的流星的画面、邓巴夫妇告别时走过的那片白雪覆盖的大峡谷、苏族人的帐篷在袅袅炊烟中被烟雾笼罩……
细节的处理非常注意前后的对照和呼应,即便在头饰上都让观众产生认可的心理,比如苏族几个主要人物的头饰(羽毛)数量如下:踢鸟是5、6个,石牛是4个,风中散发是3、4个,十熊是2个,邓巴则是1个,而数量变化是在苏族出征之后出现的现象,这会让观众观影时似乎身临其境,被情节引领,从而在叙事上达到一定的信服度,而这对于观看西部类型的影片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