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指的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01-22 11:28:13     手机:https://m.xinb2b.cn/shenghuo/news109130.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指的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通俗易懂,看似很简单,实则却透出了很多的信息,细看这七个字,哪个都是重要信息。下面我们先从这句诗的出处说起,一起了解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和诗的意境,看看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指的是什么)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是什么意思(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指的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通俗易懂,看似很简单,实则却透出了很多的信息,细看这七个字,哪个都是重要信息。下面我们先从这句诗的出处说起,一起了解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和诗的意境,看看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01 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出处及意境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出自北宋词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原诗是这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正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此时,河豚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

从字面来看,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萧疏的绿竹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中,鸭子正在嬉戏,岸边蒌蒿满地,芦笋抽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这一幅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的画面,给人带来的是清新,舒畅的视觉美感。

然而,作者想要表达“水暖”,用什么画笔能画出来呢?“暖”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感受才行。我们不得不说,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及其美妙传神,进一步点染了初春的温度和气息。

由此,这首诗就不单纯是一幅自然风光画面了,“鸭先知”让这幅画活了起来,给这幅画赋予了思想。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为何能知道春水变暖的是鸭子,而不是其它呢?


02 为什么春江的水暖和了,是鸭子先知道?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像现在的天气预报的,人们对气象变化的了解,全靠对周边的细心观察和经验总结。“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这是说风对天气变化有明显预兆。“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知了鸣,天放晴”、“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还有大雁的南来北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通过观察身边的物相来判断天气变化的经验。

然而,多愁善感的诗人,更是有着超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总能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机敏的想象,用笔触来把大自然的变化描述得细腻逼真。“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江南的初春,人们的感觉还是乍暖还凉。此时,江河之水已经开始解冻,气温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回升,人是怕冷不敢下水游泳的,而鸭子却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开始嬉戏了,所以最先感觉到水温变化的是鸭子。

鸭子的习性我们都知道,它们是长年生活在水中的,只要不是冬天江水结冰的季节,它们总是会喜欢在水里嬉戏。因此,鸭子一定是对水很亲密、很了解的,之所以能率先知道春江水的暖,不就是因为鸭子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吗?实践出真知,一点都不假。

敏锐的诗人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叹服鸭子的先知先觉,是来源于长期以来对水环境的了如指掌。所以,诗人这么写,没有一点突兀之感,反而觉得顺理成章。这便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千古佳句的原因。


03 “春江水暖鸭先知”除了写景,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鸭知水暖”本应该是鸭子与水亲密接触后的一种感觉,但是,鸭子它也不会表达这个意思,这种画面是很难直接传达的,说鸭子知水暖,完全是诗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在这里,诗人是因为情感上体会到了这种物相,而在落笔上又回归到了物相上,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叫做“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实际上是一种寄情于景的写法。

在天气还不太暖和的早春,诗人看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戏,想到了是鸭子首先知道了春江水变暖了,这一定是与鸭子与水有着长期密切关系有关。个中道理可以这样讲:凡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因此,这句诗反映的不仅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还彰显出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哲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里用到的几乎全是自然现象,而这些自然现象又都是通过实践或学习了解到的,这些平时积累下来的自然知识丰富了诗人的思想,才能创作出这种活灵活现的千古佳作。这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社会实践和多领域学习,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其实,“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道理我们早就懂得,而“鸭下水而知春江暖”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与唐代诗人孟郊的“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出自《春雨后》)和杜牧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出自《初春舟次》)写法上很接近,可以说是一种化用。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模仿,而是作者学习前人诗句的造诣,再加上自己的观察和积累后熔炼出的佳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henghuo/news10913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健康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34 second(s), 80 queries, Memory 0.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