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周天功法(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发布日期:2025-01-21 06:47:50     手机:https://m.xinb2b.cn/shenghuo/news3528.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道家周天功法(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引言按照传说的“创拳”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唐代李道子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宋代或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明末清初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说,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清乾隆年间王

道家周天功法(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道家周天功法(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引言

按照传说的“创拳”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唐代李道子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宋代或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明末清初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说,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清乾隆年间王宗岳创拳说。太极拳的形成(或者说成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研究这一形成过程,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宗教学、中国哲学与武术史中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前讨论太极拳之形成,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太极拳的形成不能仅拘泥于何时命名。(即使在当时没有太极拳这一称谓,仍应将具有鲜明太极拳特点和特色的拳术归属于太极拳范畴,如此可能更为合理。)其次,虽然有一些创拳说属于传说,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最好不要妄加否定。笔者推断,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太极拳创拳说,可能是由于后人对创拳者创拳活动认知不同所致。

一、从道教内丹看七个“创拳说”都有其合理性

宗教使武术具备了提升其自身理论旨趣的广阔空间。武术具有了宗教性使得宗教多了一条“习武悟道”的路径,宗教则给了武术一个宗教性的超验心目标。这一宗教性目标使武术旨趣直指“内向训练”(以追求“心、意、气、力”之“心”为目标的内向训练),从而使之魅力大增。宗教性成为习武者乐此不疲、习练终生的内在驱动力,是武术在近代之前能在民间广泛传播并生生不息成为常态的主要原因。从道家和道教来看,道教的“内丹”理论与“内功”实践是太极拳创立的坚实基础。内丹至少从唐代已开始明显影响到了武术,尤其是明清两代演习拳棒和练气已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练拳械又练气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注重与练气相结合的传统武术习练方式为武术与导引行气的兼习创造了条件,也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武当武术的影响有力地证明了道教为传统武术本身的“修炼”提供了高明理论,促使传统武术完成了从经验心的积累到超验心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无极而太极”的观点来源于道家,“太极”观念对于中国主流思想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对于武术而言,道家的理解和诠释可能更专业一些。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道家哲学思想与传统武术击技相结合的具体例证。道家思想、道教内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太极拳影响至深,使其别具特色。道家的“无为”、“无待”思想对于太极拳击技方面给予了充分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而道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仙”[成仙有三种形态,即:飞羽成仙(即肉身一起升天)、长生不死、尸解成仙。道士肉身死后解释多归于此类],尤其是内丹(内丹修炼是道教中后期修道方法的主流)作为成仙路径之一,它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和技术体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丹学体系,在“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方面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和武术在“心、意、气、力”方面有很多契合之处,必然也会影响到太极拳,从而成就了太极拳的内功理论与功法。道教的内丹理论与功法实践为太极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些理论基础也被太极拳家的实践所验证。从道教内丹与太极拳创生的逻辑关系的角度看,太极拳的七个创拳说各有其合理性,是对太极拳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推测。

由此,可以认为:1.从远古至唐代的道家、道教积淀,致使生活在唐代“三教合一”趋势下的李道子(僧人)、许宣平(道士)创原始“太极拳”,则不得不说有其可能;2.宋、元、明初是“三教合一”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其促进了道教在武当山的发展壮大,使很多人涌入道观,武术在武当山的“渗透”也不无可能,武当道士张三峰(丰)对于武术的改造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3.明末清初“理学”大兴,明代“遗民”和“遗臣”遁入民间,那么陈卜带山西武术进入河南温县也是有可能的,但他对于武术的改造却不得而知,我们对于其创太极拳不置可否;4.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李仲、李岩、李信和有明军将领背景的陈王廷遁入民间专事研拳而改造拳术也在情理之中;5.王宗岳(清代)、王宗(明代)的创太极拳的可能性也不可以否认。

二、从道教内丹视角看太极拳形成的可能路径

(一)由专注内丹的拳术派生

汉代文化“一元”政策,导致了军事武术的保守性和民间武术的隐形发展。士阶层的一部分分化为墨侠与道隐,统治者对待墨家之侠的防范使民间武术受到很大限制,道隐和墨侠的武术却走向了民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道隐的出世观念使传统武术在民间开始拥有适合别样发展的土壤,其影响使传统武术在相对独立、清静的空间内,能够得以获得近乎独立的研究,这对后世道教武术甚至传统武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推测:自汉代开始,道隐和墨侠的武术走向民间,这种重要的流动现象在后世传统武术发展中一直存在。传统武术在汉唐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有以下体现:首先,体现在军事战争对传统武术的促进作用上;其次,受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产生了新的以宗教为载体的代表,如: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嵋武术等。

武术、中医、道家(教)几乎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并发展的,三者必然相互影响。早期武术的军事性质比较浓厚,但这丝毫不影响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尤其是在道教内丹理论和实践出现后,宗教系统内部的武术具有了独立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就太极拳而言,其自身道家思想和道教内丹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十分明显,而传统武术内功则大多来自道教内丹。早期道士,诸如葛洪、陈抟等道士本身也会武术,那么道士在修炼成仙的路径中只要稍加关注武术,就能使传统武术与内功和内丹相结合。

当然不能因此认定每一个道士都练习武术,但道士练习武术在历史上存在却无法否定。那么,在专注内丹的道教的独立空间内,武术发展出专注内丹修炼的拳术的这一推论,在没有充分证据之前,否定这一可能性显然不合理。就太极拳而言,太极拳自身具备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内丹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十分明显。因此,经过从远古至唐代的武术文化积淀,生活在唐代“三教合一”趋势下的李道子(僧人)、许宣平(道士)创原始“太极拳”,则不得不说有其可能。合创出的这一“原始太极拳”,即使与现代存在的太极拳形态有较大差异,只要其核心风格特点与现存太极拳一致,就不能轻易否定其为太极拳。

(二)由专注内丹的传承者结合传统武术击技后派生

前文已经说过,各种太极拳的创拳说,可能是后人对于创拳者创拳活动的解释路径,不同认知水平的人持有不同观点是自然的。这里,我们需要明白:假如李道子或许宣平所创的只是原始“太极拳”,那么真正意义的太极拳形成有可能是随着宋、元、明初“三教合一”,道教在“心”、“性”理论与功法实践发展及成熟和武当山的发展壮大(很多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涌入道观,武术渗透到武当山道教中也是可能的)后,再加上武当道士张三丰(峰)经常云游各地,其在吸收民间武术到基础上对原始“太极拳”进行了改造,然后形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

即使否认李道子、许宣平创造原始太极拳,也无法否认道教武术在宋之前的历史存在。道教武术在宋之前的历史存在形态应该是“尚柔”和强调“内丹”居多。首先可以推断,张三丰创拳(或丰富拳)的基础为:一方面吸收和汲取宋、元、明初“三教合一”后道教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其经常云游各地)对于民间武术的吸收改造。因此,他在武当对道教内武术进行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太极拳”的可能也无法排除。二者观点不2c5507e6a107c5b627c379da22f7d3ffcab1b48247c4ac54a4e8e16702b87c76同之处在于对太极拳的认知水平存有差异,前者推断的结果是张三丰对原始太极拳的改造,后者是他对武当道教内武术的改造。二者相同之处则为其改造是在对传统武术吸收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持张三丰创拳说者的认知路径是:张三丰对原始“太极拳”进行改造创新后而形成了太极拳。

(三)由传统武术击技传承者结合道教内丹后派生

在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先秦),虽然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就表现出与古典哲学结合的趋向,但直到明清时期,人们才真正能够合理自如地运用中国古典哲学来阐发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和理论。哲理化拳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和理论与传统古典哲学已达到完美融合,也使传统武术的理论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是这个时期传统武术载体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使传统武术的民间化程度加深,并真正从军事武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门各派独特的习武方法、训练方式。

无论是元末明初三教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还是明末清初“理学”大兴,在当时都是道教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明代以全真道张三丰为代表、以正一道张宇初为代表的道教理论发展更加完善和成熟。明三教合一归于“心”,道教内丹吸收儒、佛理论形成了新的体系构架。明清时期,内丹术的大小周天功法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定型。这个时期一些从事内丹修炼的文人和医学家、内丹家,如高镰、冷谦、李时珍、胡文焕、汪昂等,道士陆潜虚、张三丰、伍守阳等,或出于扩大道教的影响的动机,或出于普及道教内丹术的动机,都致力于将内丹术通俗化,从而使内丹术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此外,元代的宋朝遗民和清代的明朝“遗民”与“遗臣”遁入民间,是促使大量军事武术或者说官方武术流入民间武术的客观历史事实。因此,这些传统武术传承者或习练者结合当时的道教内丹理论和实践,对传统武术(或太极拳)进行改造,在理论上可以成立。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

首先,陈卜创拳说。陈卜带山西武术(洪洞通背拳和傅拳)进入河南温县是有可能的,他对于武术的改造或创拳则亟待确凿证据证明。

其次,三种创拳说:三人共创、陈王廷创拳、王宗岳创拳的形成路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即由传统武术击技传承者结合道教内丹后派生太极拳。

因此,可以推断:陈卜带山西武术进入河南温县是有可能的,但由于证据不足,他的改拳或创拳无法肯定是否就是指太极拳;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李仲、李岩、李信和具有明代武将背景的陈王廷,遁入民间,因血缘关系经常相互交流、专事研拳,从而改造传统武术为太极拳,则也在情理之中;而王宗岳(清代)、王宗(明代)创太极拳的可能性,则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被证实和证伪。

三、结语

就内向训练而言,武术内功产生和发展根底在道教内丹,道教内丹理论与实践对太极拳影响深远。内丹学体系是太极拳内向训练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在太极拳拳理中能找到很多受道教内丹理论和功法影响的痕迹。“无极而太极”的太极拳是传统武术宗教性的成熟形态之一。可以说自唐代开始,道士以武传道、武人以道明武的模式使传统武术本身的修炼具备了高明的理论,即使习武者不是道士也无所谓。道教修炼理论尤其是“内丹”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些层面上也可以说人人又都是道士。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和很难否定太极拳的各种创拳传说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推断:各种太极拳创拳说,可能是因后人对于创拳者创拳活动路径的不同认知水平所致。本文对于太极拳形成问题所秉持的立场为: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从传统武术击技、道教内丹与太极拳创生的逻辑关系的角度看太极拳形成的可能路径,即:1.李道子、许宣平创拳的可能路径——专注内丹派生太极拳;2.张三丰创拳的可能路径——专注内丹结合传统武术而派生太极拳;3.陈卜、三人共创、陈王廷、王宗岳的可能创拳路径——由传统武术技击传承者结合道教内丹后派生太极拳。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henghuo/news352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健康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1 second(s), 77 queries, Memory 0.5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