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苏东坡宋徽宗王沂孙告诉我们咏物词这样写才是上品)
前言前几天老街写过一篇文章:《苏轼说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袁枚说若不是此诗 就更不是诗人了》,其中提到了苏轼的一首杨花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他认为这首词写出了咏物词的特点。
一、似花还似非花 可做全词评语关于苏轼的这首杨花词,清代刘熙载(1813~1881)的《艺概》中评价道:
东坡《水龙吟》起句: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刘熙载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说“似花还似非花”这一句可以作为整首词的评语。说的是杨花,但是又不像是杨花,那么说的是什么呢?苏轼在结尾说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说的是离人的悲伤与泪水呀。
明末清初的沈谦(1620-1670)在《填词杂说》中讲到:
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徽宗亦然。
沈谦说苏轼的这首词其实不仅仅是咏物,而是在言情。我们读苏轼词的时候,一定会有这种感觉,苏轼把杨花当作人物来写。似乎是写花、又似乎是在写人,杨花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杨花之漂泊完全是人的感受。
草木本无情,但是诗人有情。欧阳修在《折刑部海棠戏赠圣俞》中写到:
摇摇墙头花,笑笑弄颜色。荒凉众草间,露此红的皪。
草木本无情,及时如自得。青春不可恃,白日忽已昃。
第三、四句写到:草木本无情,及时如自得。以诗人之眼观之,则一花一草皆有情。所以沈谦说苏轼杨花词“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但是“徽宗亦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宋徽宗和南唐后主相提并论: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
宋道君皇帝就是指宋徽宗赵佶,王国维说他的《燕山亭》很像“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沈谦“徽宗亦然”也是说这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上阕写杏花,下阕写了燕子,都是眼中所“见”,是咏物更是言情。上阕前六句写杏花的美艳:艳溢香融,但马上画风一转,则是春暮中的“凋零、无情、愁苦、凄凉” 。下阕的燕子也是离恨重重.......
杏花是愁苦的杏花,燕子是离恨的燕子,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表达了宋徽宗远离故国、归为臣虏的悲哀愁苦,因此被王国维认为与李煜的“血书”亦略似之。
既然从杏花说到了燕子,我们不妨离开宋徽宗,看看另一首著名的咏物词《双双燕·咏燕》,作者是南宋的史达祖。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是燕子,但是这个燕子就比宋徽宗的杏花和双燕复杂得多。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双双燕 咏燕》
这首咏物词被无数文人所推崇,渔洋山人王士禛甚至说道:
仆每读史邦卿咏燕词“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又“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以为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矣。《花草蒙拾》
史达祖写春燕神态逼真,也同样用拟人手段使燕子具备了人物的色彩。春社以后,燕子故地重回,旧巢犹在但也物是人非(去年尘冷),词中用“软语商量不定”刻画出燕子犹豫不决的形态,这是我们眼中常见的燕语呢喃 ,又似乎有几分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飘然.....竞夸轻俊,“,描绘了燕子”捕食、筑巢、双宿双飞“的美满生活。
接着”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一句有言外之意任人联想。这两句还有不少争议,清康熙时代的贺裳在《皱水轩词筌》认为:
常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
《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籍)”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于是项梁教项羽学兵法,结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贺裳说别人看不懂史达祖,不去欣赏“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这是项羽学兵法,学了个皮毛而已。
而王国维则反驳说:
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合黄公矣。
何为画工呢?老街以为软语商量刻画的是燕子的神态,是画家可以表现出来的,而化工是画家无法用画笔表现出来的,因为”柳昏花暝“有兴旺盛衰之感。
虽然史达祖前面这一大段写燕子:“似燕还似非燕”,具有很多人的色彩,但是结尾却真真切切的写人了: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老街味道
为何令美女“愁损翠黛”有两个原因,第一要怪燕子“忘了天涯芳信。”第二,词中的美女“画阑独凭”,而燕子却“双宿双飞”,如何不“悔嫁夫婿觅封侯”呢?
这首词如果简化为一首绝句的话更容易理解作者的章法安排,前两句以赋体刻画燕子(过春社了...柳昏花暝),第三句转折(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第四句写出了闺怨(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摹燕子,用以衬托最后两句“画阑独凭、愁损翠黛”的思妇。燕子的形象也非常复杂:第一层,自然界的燕子;第二层;归家的游子;第三层;不称职的信使;第四层:“柳昏花暝”一句,又隐含着看尽兴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之特点。
另:这首词细心人会发现,其押韵与一般的宋词不同,两个并非邻韵的韵部混押。在后来的《词林正韵》中也没有将这种现象的韵脚合并到一起,分到了第六部和第十一部。因此戈载《七家词选》说:美则美矣,而其韵庚青,杂入真文,究为玉瑕珠颣。
说到了咏燕子的词,老街味道再不妨说一说咏燕子的诗。
唐朝宰相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称,但是在奸相李林甫渐渐得势以后,张九龄感觉皇帝对自己越来越不满。因为担心自己受到李林甫的陷害,所以张九龄写下这首《归燕诗》以明志。 然而李林甫没有饶过张九龄,还是想办法毁谤并导致其被罢相。
《归燕诗》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语言质朴而易懂,同样具备咏物诗的特点,既是写物也是写人。 句句说的都是燕子,但是句句也是说的自己,因为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的际遇、性格、志向。
第一句“微眇”是说自己出身平凡,不像李林甫出身华贵(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乘春亦暂来”,表明自己不会贪图权势久居不走。 中间四句,表示我以卑贱之身有幸出入“玉堂”。末句是告白:我无心争权夺利,请不要以我为敌。诗中虽然不卑不亢,但是一国之相因此而作诗明志,可见形势逼人不得不低头了。
张九龄这首诗虽有寄托,但是表现很明显。不过有些人的咏物词不同,其中的寄托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例如王沂孙。
南宋末年王沂孙的咏物词陡然上升到了一个的高度。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陈廷焯说其”空绝千古“是因为写了自己的身世,其他人无此经历所以写不出。不过宋徽宗不是也有这种经历和作品吗?我们可以看看吴梅的解释:
"大抵碧山之词,皆发于忠爱之忱,无刻意争奇之意,而人自莫及。论词品之高,南宋诸公,当以花外为巨擘焉。其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却无一犯复,字字贴切故也。"
吴梅说王沂孙”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这就和苏轼、赵佶、张九龄完全不同,他们是自己的身世之悲,而王沂孙是”忠爱之忱、君国之忧“,更不要提史达祖”画栏独凭“的思妇盼归了。看到这种评价,是不是一下子想起了”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一饭,出自与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
我们看一首王沂孙的《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王沂孙风格接近周邦彦,但是更加含蓄深婉。这首《眉妩·新月》通篇写月,上篇虽有思妇句”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但其深意并不在此。
下阕”千古盈亏休问“, 表示月有圆缺是大自然的现象,自有今古兴亡之感。如今恰是”亏“的时候,所以会说”难补金镜“。后面有离黍之悲: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但是我一直期盼着月亮重新圆满:试待他、窥户端正。然而”云外山河“破碎,月色花影参差,而诗人渐老,徒自悲吟而已。
王沂孙通篇不离月亮,围绕着月亮有悬柳、香径、素娥、宝帘、太液池、故山,这一连串的意象都和月相关。这就是古人所谓: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通过这些意象的陪衬,渲染了一个凄凉悲苦的月亮形象,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寄托,即吴梅所说的:”其咏物诸篇,固是君国之忧,时时寄托,却无一犯复,字字贴切故也。"
从刻画的手法来看,写咏物词可正面描写(张九龄归燕)、可陪衬(王沂孙眉妩新月)、可反衬(史达祖双双燕 )。如果从思想境界来说,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单纯的咏物例如骆宾王《咏鹅》,一听就是儿童之语,纯真得没有杂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但是成熟的文人不同,总是要夹带些私货的。例如苏轼杨花词、宋徽宗杏花词以及张九龄的归燕诗,既是咏物也是自寓;史达祖的燕子寓意复杂,反衬出思妇的愁苦;到了王沂孙这里,咏物词上升到了“君国之忧”的境界。
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来,优秀的咏物词表面是咏物,背后一定隐喻人的思想,至于这种思想境界的高与低,就看作者的体会与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