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自转(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时刻发生着自转。而自转轴是假想的一个转动轴,它通过地心,并且与地球的地理南极和北极相交。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并不是垂直的,目前的夹角为66°34′。据科学家研究,地球的自转轴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叠加影响,每年都有着微弱的移动,从而使得自转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也在一定的区间内微弱的变化。
不过,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地球的自转轴加速偏移的趋势,已经连续出现了30年,而且还正在持续加速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地轴偏移的主要驱动原因如果排除地外小行星、彗星等的碰撞之外(实际上,地球上每天都会接收到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不过由于它们的质量与地球的质量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因此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影响地球自转轴位置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内部和表面。
第一个因素是地幔层内部热力驱动下,物质对流过程中所形成的长期性变化。地球内部是一个圈层结构,除了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密度较高、致密性较大以外,越往深处的温度越高,物质基本上都以流体或者半流体的形式存在,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幔的物质分布在不同区域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热量的传输、流体的运动都不尽一致,其运动的合力也不可能完全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球的自转方向,最终体现在自转轴的改变上。
第二个因素是洋流的变化。地球海洋中,影响海水大规模流动的因素,除了受月球潮汐、太阳潮汐引发的潮汐运动以外,还会在海洋表面的风、海水热盐效应造成密度分布不均等的影响下,形成具有周期性、稳定性地海水大区域流动。正常情况下,地球的自转状态与洋流的运动,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平衡的状态,一旦洋流的周期性、稳定性被打破,势必会反过来影响地球的自转状态。
第三个因素是大气气流的变化,也就是风的变化。风的产生,来源于气压差,这里说的不是那些突发的、小规模的、局部的风,而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大区域的、超强的高压和低压中心,从而在压力差异下引发强力的、长途跋涉的风,比如季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如果这种基本呈现的是固定模式、所经过区域基本相同的大气气流,年际间的变化非常大,那么就会对地壳表层的物体产生不一样的阻力和摩擦作用,从而也影响着地球的自转状态。
在地球的历史上,影响地球自转轴变化的因素,就是长期以来上面3个因素再加上小行星和彗星的影响,自转轴的变化是一种波动性、迂回性、周期性、平稳性的。然而,近100年来,科学家们监测到,地球自转轴的偏移速度在不断加快,从1900年到2018年,地球的自转轴,足足向东偏移了10.5米。
而关于地轴加速偏移,虽然之前科学家们已经了解到这种现象,但为何会突破原有的规律性变化而加速,其深层次的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全球监测工具,在2002年之前一直不得而知。
2002年,美国和德国联合发射了“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卫星”,可以实时通过监测地球的重力场来再现分析全球冰层、地表水以及地壳的变化,在持续的观测过程中,发现1995-2020年期间,地球自转轴向东偏移的速度,要比之前通过别的方法测定的移动速度,快17倍之多。